夜半时分的诀别电话

7 夜半时分的诀别电话

丁零零、丁零零……

2012年7月中旬的一天,睡梦中,我被阵阵手机铃声吵醒。睡眼惺忪地看了看手机:午夜2点43分。

自从我负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项目工作以来,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就为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手机,得保持24小时通畅,使接受治疗的感染者,任何时候都能与我保持有效的联络。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他们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在他们需要时,也能够及时地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不同于其它突发的疾病需要住院治疗,而是只需每日定时服药,即可保证治疗效果。所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都是自己按时服药就OK了。如何判断治疗效果呢?那就是接受治疗的患者,按要求定时随访,接受相关的检查、监测即可。

患者如能按医嘱保证按时服药,就称依从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是指服药率达95%以上,即服100次药,漏服率必须得控制在5次以内。但是,即便依从性良好,大多数艾滋感染者,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要保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除了保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以外,对患者有效的心理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显效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逐渐恢复,健康状况也就如正常人一样了。单从外观来看,你是无从知晓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的。多数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青壮年,一段时间后,大都外出,在全国各地打工。他们在外地,最担心的事,就是单位或企业对员工的健康体检。一旦体检出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阳性,企业就会以各种理由将其开排掉。

夜间这个电话,是一个28岁的青年女性打来的。她一开口,就说了一连串的话:“王医生,我不想活了,跟你告个别,我把这瓶安眠药吃下去,就永远解脱了。给你打这个电话,是感谢两年来,你一直对我的关心”。

我心里一惊,马上说:“别急,遇到什么事了?慢慢说”。听完了她的诉说,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昨天,他打工的单位通知她,明天去医院进行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她之前,就是因为体检后HIV抗体阳性,曾先后两次被企业以各种理由解聘。之后经人介绍,到这里上班才半年,就又碰到了这次体检。她担心同样的事件再次重演。自觉天地之大,就因为感染了艾滋,竟然就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遂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该病人是本县人,初中毕业后,远赴浙江打工。因涉世不深,交友不慎,最后男友分手,自己身染艾滋。因自身CD4细胞尚正常,治疗效果很好。但曾连续遭受过两次同样的境遇,面临明日的体检,已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人在外,面对危难之事,孤独无助,已突破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遂欲轻生。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对她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减压,就是当务之急了。首先,我要求她耐心地听我把话讲完。接着跟她聊生命的珍贵;表扬她能配合治疗,才能取得这么好的疗效;赞扬她在外打拼,值得肯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举例告诉她,许多人,比她更加的不幸,但他们都很珍爱自己的生命。

最后,我告诉她要面对现实,按要求去体检,如体检项目没有HIV项目的要求,就会相安无事。万一有此项目的检测,也要正确对待厂方的态度,大不了,再重新择业,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们聊了20多分钟,渐渐地,从她的语气里,感觉到她的情绪逐渐平和了下来。最后,她答应采纳我的意见,明天还是去体检,做好面对有H1V检测项目的心理准备,并表态,不吃安眠药了,好好地睡一觉。我一再提醒她,并赞赏她这个明智的选择,又对她特别强调:此刻,就打开安眠药的瓶盖,把药片倒入卫生间的下水道。她答应了。我告诉她,体检后,一定要把体检报告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

在外打工的人们,他们无论是否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旦体检检查出HIV阳性,也就宣告了即刻失业,这是目前整个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硬伤”。这能怪那些企业的业主吗?能怪当地的医院吗?能怪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吗?显然,都不能!

艾滋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着手。有效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既是治疗,更重要的,也是一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了传染源,艾滋病的传播,将会得到最大程度、最有效的遏制!所以,从某个角度看,那些积极地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感染者,对社会是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而目前人们的恐艾心理,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缺乏,还有相关的法规难以落到实处……诸多的因素造成了这个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看,这一切,得留给时间!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得取决于社会进步的速度以及对艾滋病防治这个系统工程的优化和良好的维护。

作为一个从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医生,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爱心、仁心和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加上个人的机智和智慧,尽最大可能地给遇到难题的他(她)们,提供最有效的心理支持。

所幸,那天的夜间,通过20多分钟电话聊天的方式,解开了一个远在浙江、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女青年的心结。最后,她在生与死之间,明智地选择了生。

临近2012年春节前的一天,早上7时50分,我去内二科上班,看见医生办公室的桌上,放着一个大大的花篮,五颜六色的鲜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显眼。值夜班的医生告诉我:“王老师,昨天下午,一个女青年给你送来的。她在浙江打工,回家来过年,中午到的县城,特意给你送花过来。昨晚,连夜坐微型车回家去了。”

我笑着对这个医生说:“我知道她是谁,她已经是我的老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