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爱心的抗艾“小专家”

7 充满爱心的抗艾“小专家”

她个子不高、年龄不小,朴实的外表下掩饰不住内心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关爱。她叫朱旭艳,是我们西双版纳州治疗艾滋病的一名普通医生,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西双版纳州自己培养的抗艾“小专家”。

2006年9月在无人愿意兼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时候,她勇敢承担了这份特殊的工作。她在认真做好本院工作的同时,还指导并协助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三家医院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她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促使艾滋病治疗工作在全州全面铺开,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应治尽治”。经过其不懈努力,各项考核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

在工作中她有一颗爱心、平常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坚决做到不歧视、不辱骂病人,工作中涌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2007年5月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艾滋病患者出现严重腹泻,病人家属来医院请求医生帮忙,她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请示领导同意后赶紧到病人家中,此时此刻,病人大小便已经失禁,血压已经显示为休克,她没有嫌弃病人,马上协助家属把病人搬到三轮车上,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次日病人转危为安;2010年6月,听说一位妊娠6月的艾滋病患者出现严重的青霉菌感染,因为经济困难放弃治疗的消息后,赶紧邀请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一起到病人家中看望、安抚病人,并把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亲自交到病人手中。增强了病人坚持治疗的信心;2011年临近春节的时候,听说一个4岁的小孩不愿意服药,其父母决定停止治疗。为了提高孩子服药的依从性,除夕这天,她带着抗病毒药物及给孩子买的新衣服、新书包,亲自开车100多公里到病人家中,劝说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母亲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表示再苦再难也不再放弃对孩子的治疗;2011年10月,医院神经内科收住了一位头痛、严重皮疹原因待查的病人,后经检测确认为艾滋病晚期,患者家属对医院诊断表示不满,自己联系并要求医院派车转诊到上级医院,在无人愿意陪送的情况下,她主动请缨,途中,病人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在抢救病人期间,病人家属辱骂医院、动手抓打医生,并且扬言如果病人出现意外,要杀了医生,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她没有放弃对病人的抢救,最终,平安将病人送到目的地。

记忆中,她曾经多次为无钱进行机会性感染治疗的病人垫钱购买药物,累计金额达5000多元;曾无数次在节假日为路途遥远,在外省、省内其它地州打工的病人通过物流、客车托运急需的抗病毒药物,并为之垫付托运费。

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

在工作中,每天她都在倾听着病人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的辛酸、无奈、无助和巨大的压力,也感受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爱的渴望、对家庭的渴望、对社会认同的渴望。她对病人充满着像对亲人一样的爱,对工作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执着,她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为全州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辛勤工作,多年的辛苦付出,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和称赞,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2007年、2010年、2011年获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11月获国际治疗倡导联盟(中国区)颁发的“精忠奖(医疗护理奖)”;2011年4月获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2008—2010年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先进个人”。并于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连续获得云南省卫生厅颁发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质量优秀奖”。

三轮抗艾战争结束,艾滋病防治工作有了很多的收获,但是,抗艾之路没有止境,在各级领导、各位抗艾朋友们的支持下,她有信心、有决心一路坚持走下去,努力做一个尽善尽美的抗艾“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