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文库、法学译丛总序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文库、法学译丛总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国法律与法学研究也随之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中国法律的发展完善与法学研究者的努力密不可分,是他们的执着,使法律从野蛮走向文明;是他们的坚毅,使恣意的权力受到束缚;是他们刻苦的钻研,使法律从粗疏转向细腻;是他们的批判与检讨,使法律走出了误区,趋向理性。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现已有650多所高校设置了法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另外,各级法学会、各级人大、各地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也设置了无数专门的法学研究机构。法学研究正呈现出欣欣向荣、五彩缤纷、百家争鸣之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唤醒神州大地的春雨也滋润了地处西南边陲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于1994年开始设置法学专业,并于1997年成立了法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着重发展刑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质量法学等优势学科,同时又不断地充实、提升其他学科。2010年秋季,学院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理论法、宪法行政法学、质量法学(设于质量研究院)等八个硕士点。2014年,法学院又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学院还可以招收挂靠在环境工程学院、国土资源学院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矿产资源保护与法治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12年6月,学校与云南省人大法制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合作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实体性质的地方立法研究院。

学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长期坚持的人才强院战略。法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云南省内一流的教师队伍和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截至2014年1月,全院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3人(兼职博导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人,另有8人在读博士,专任教师的博士率达到70%(含在读博士)。教师队伍阵容强大、治学严谨,部分教师还在中国法学会、中国环境学会、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环境法学研究会、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副会长、理事等职务。在众多来自国内外名校优秀青年才俊的努力下,近年来法学院的科研成果节节攀升,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家》、《现代法学》、《环境法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了专著、教材70余部,主持各类研究课题150多项。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有一大批来自国内名校的青年学者,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且富于创新、勤于思考。为了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强强联合,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法学院根据教师的特长成立了七个研究中心。例如,本院有27%的专职教师具有留学背景,他们专注于外国法学研究和比较法学研究,法学院结合教师的专长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实际,设立了“国际法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优秀的研究工作者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必将会产出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帮助学院教师顺利出版相关研究成果,法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经过研究协商,决定结合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优势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力量,出版“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文库”和“昆明理工大学法学译丛”两套丛书。“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文库”主要出版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该套丛书强调理论创新,突出可读性和实用性,力求实现“紧跟理论前沿,服务法治实践”的目标。“昆明理工大学法学译丛”主要翻译出版国外有代表性的法典和国外前沿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翻译出版东南亚国家的法典,以便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

我们期望并相信,在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青年才俊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一批较高质量的著作将会陆续面世。

曾粤兴[1]

2014年4月15日

【注释】

[1]法学博士、博士后,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暨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