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

一、金融科技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指不利因素长期积累未受重视,突发共振导致风险传染,引发金融参与者恐慌,使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增大,并造成系统内一系列损失。金融科技与金融混业化相交织,其去中心化造成“脱媒风险”,提供的金融业务绕开银行实现循环,金融风险的特征被凸显。由于金融科技公司延展了金融业务涉及的范围,增加了金融外包风险,传统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难以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6]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位以至系统性风险来临之时,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出现间歇性失灵。

(一)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科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能够长期积累而未受重视,由于突发共振而传染,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的原因有三点:第一,“脱媒风险”,金融科技的资金能够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用数字货币的交换模式,实现资金监管外循环,“脱媒风险”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第二,技术风险,金融科技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如果技术出现偏差,如编程错误、数据泄露则直接导致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存在先天性缺陷;第三,数据安全风险,金融科技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关于数据的处理与交换处于无规则状态,个人数据没有明确隐私权的范围,容易造成数据泄露的风险。除了以上三点,当前金融风险事件还主要集中在流动性风险、非法集资、黑客攻击和非法经营等方面,比如国内P2P“暴雷”事件、俄罗斯金融互助社区的网络攻击事件,以及一些“金融科技” 公司挪用用户资金、倒卖用户信息等违法行为引发的风险事件。

(二)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的本质属性决定金融科技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以此进一步改善消费者体验。[7]以技术驱动实现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补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多层次补充直接融资的需求,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去杠杆”的背景下,民营和小微企业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融资难” 与“融资贵”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下降,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以由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如反欺诈产品、信用产品、智能催收产品等。

近年来,民营和小微企业由于在传统金融机构比较难融资,很多企业向互联网金融公司进行融资,P2P公司“暴雷”事件时有发生,问题在于政策与风控技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小微企业需要尽快偿还银行的前期贷款,在没有周转资金的情况下,资金链出现断裂,导致后期借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贷款也无法偿还,互联网金融公司也陷入资金链断裂,以致倒闭;第二,早期的风控技术比较弱,粗线条的尽职调查比较难以判断民营或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

(三)金融监管机构风险识别难度增大

金融科技涉及复杂的信息系统,庞大的数据与交错的系统结构使金融监管机构风险识别难度增大。金融科技体系具有虚拟化和分布式的特点,当金融科技涉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其跨借性更加明显,特别是如何解决虚拟货币绕开所在国银行完成资金循环的问题。因此,对金融监管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