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葡萄酒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新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作为“新世界”葡萄酒国家的代表,其葡萄酒业的蓬勃发展为葡萄酒旅游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葡萄酒旅游与三农问题、特色小镇建设和精准扶贫等诸多问题密切相关,但葡萄酒旅游研究目前面临着“国外热、国内冷”“产业热、研究冷”的双重鸿沟,同时,葡萄酒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殊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对其界定、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结合我国葡萄酒业和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旅游资源的定义、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开展了葡萄酒旅游资源感知调查,利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工具Amos21.0构建了旅游者对葡萄酒旅游资源价值感知假设模型。基于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为案例地,验证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各个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葡萄酒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为案例地对游客葡萄酒旅游资源感知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游客访谈,获取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葡萄酒旅游资源感知的数据。运用SPSS,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葡萄酒旅游的环境价值、设施价值、服务价值、资源品质、功能价值五个变量,构建游客葡萄酒旅游资源感知方程模型并分析影响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葡萄酒旅游服务质量的游客感知对支持度有重要影响、游客资源价值感知是葡萄酒旅游开发的基础,游客的旅游功能感知充分凸显葡萄酒旅游开发的价值特征,游客设施与环境感知、资源保护感知对葡萄酒旅游的支持度影响不大。
(2)以资源的吸引力和开发利用为核心要素,采用问卷调查、AHP、德尔菲等方法构建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从产区吸引力、酒庄吸引力和葡萄酒吸引力以及开发条件四个维度对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全面评价,选取针对葡萄酒旅游资源特性的34个指标,经过两轮的专家打分与指标筛选后,最终确定30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对每一层次每一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最终得出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
(3)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为例,通过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六个子产区和酒庄进行资源评价与分析。第一,将子产区分为四种类型:明星型产区、金牛型产区、问题型产区和瘦狗型产区。评为两个等级:银川产区、永宁产区属于良好级,红寺堡产区、贺兰产区、青铜峡产区、石嘴山产区为一般级。第二,从贺兰山东麓产区遴选出80个酒庄作为资源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该产区三级以上葡萄酒旅游资源共39处,其中五级葡萄酒旅游资源共有6项,四级葡萄酒旅游资源共有12项,三级葡萄酒旅游资源21项,其余41项为三级以下葡萄酒旅游资源。第三,运用GIS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平均最近邻分析和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得出葡萄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第四,结合田野调查,分析得出该产区存在的问题:单体资源质量较高,但缺乏统筹发展;葡萄酒产业发展迅猛,但与旅游业结合度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资源转化率不高;产区发展不均衡、业态发展不充分。最后,结合国外主要葡萄酒生产国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深化产区体制机制改革、盘活葡萄酒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拓宽葡萄酒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科技和文化手段,提高葡萄酒旅游资源转化率;加快葡萄酒产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加强葡萄酒旅游品牌管理和营销;深耕国际和大众葡萄酒旅游市场,以期对我国其他葡萄酒产区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受:宁夏重点研发项目(引才专项),课题号2018BEB04015支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