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
2025年10月13日
2.3.3 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时发展旅游业导致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Krutilla(1967)提出的“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为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国外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走向定量化,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研究,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逐步形成理论体系。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MVM,Market Valuation Method)、旅行费用法(TCA,Travel Cost Approach)、享乐定价法(HPA,Hedonic Price Approach)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Wilman,1980;Smith,Desvousges,McGivney,1983;Peters,19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条件价值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针对(CVM)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尽管(CVM)理论和应用还存在有效性问题,但总体来说该方法有利于旅游决策部门和公众清楚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有助于旅游部门进行管理和推进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