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研究结论

8.1 研究结论

(1)相关概念

由于葡萄酒旅游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国内外葡萄酒旅游的研究文献和我国葡萄酒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认为葡萄酒旅游是以葡萄酒为核心吸引物,以葡萄酒产区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本底,在产业构成上涵盖了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酿造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在旅游类型上包含了乡村、生态游,工业观光、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活动上集田园、工业、文化遗产、文物古迹观光,葡萄种植、采摘,葡萄酒酿造、品鉴,葡萄酒节庆、节事,主题购物活动等于一体的专项旅游。

葡萄酒是葡萄酒旅游的核心资源,是葡萄酒旅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葡萄酒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葡萄酒酒庄和葡萄酒产区是葡萄酒旅游资源不同尺度的空间载体。葡萄酒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独特性、要素综合性、景观复合性、价值独特性等特征。

(2)基于游客感知的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对葡萄酒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判断是其开发利用最好的依据。从游客的视角切入,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与游客访谈的内容,揭示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葡萄酒旅游的相关感知等规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葡萄酒旅游者资源价值感知的五个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分析影响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葡萄酒旅游服务质量的游客感知对支持度有重要影响,游客资源价值感知是葡萄酒旅游开发的基础,游客的旅游功能感知充分凸显葡萄酒旅游开发的价值特征,游客设施与环境感知、资源保护感知对葡萄酒旅游的支持度影响不大。

(3)构建了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吸引力因素(葡萄酒、葡萄酒酒庄、葡萄酒产区)和开发因素(开发条件、区位条件、旅游业发展状况)。构建全面而系统性的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权重分析可知,评价综合层中,权重由“葡萄酒酒庄吸引力价值”向“葡萄酒产区吸引力价值”“葡萄酒旅游开发条件”和“葡萄酒吸引力价值”依次递减。指标层中产区的文化价值和酒庄的美学价值、葡萄酒的市场价值和开发条件中的区域条件均占较高比重,对后续葡萄酒旅游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最后,构建了葡萄酒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并设定了评价等级标准,直观简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与分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具有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土壤条件、较为丰富的灌溉资源、合适的降雨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成为“中国的波尔多”,是我国葡萄酒三大地理标志产地之一。因此,选择该产区为案例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一,将子产区分为四种类型:明星型产区、金牛型产区、问题型产区和瘦狗型产区。评为两个等级:银川产区、永宁产区属于良好级,红寺堡产区、贺兰产区、青铜峡产区、石嘴山产区为一般级。第二,从该贺兰山东麓产区186个酒庄中遴选出80个酒庄,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该产区三级以上葡萄酒旅游资源共39处,其中五级葡萄酒旅游资源共有6项,四级葡萄酒旅游资源共有12项,三级葡萄酒旅游资源21项,其余41项为三级以下葡萄酒旅游资源。第三,运用GIS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平均最近邻分析和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得出葡萄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第四,结合田野调查,分析得出该产区存在的问题:单体资源质量较高,但缺乏统筹发展;葡萄酒产业发展迅猛,但与旅游业结合度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资源转化率不高;产区发展不均衡、业态发展不充分。

(5)葡萄酒旅游发展对策和建议

最后,结合国外主要葡萄酒生产国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葡萄酒旅游发展的七个对策和建议:深化产区体制机制改革,盘活葡萄酒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拓宽葡萄酒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科技和文化手段,提高葡萄酒旅游资源转化率;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加强葡萄酒旅游品牌管理营销,提升品牌价值;深耕国际和大众葡萄酒旅游市场,做大市场规模;加快葡萄酒产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从而为我国其他葡萄酒产区发展葡萄酒旅游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