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径流形成过程概述
径流是指由降水所形成的,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路径流动的水流。其中,在地表面流动的水流称为地面径流;在土壤中流动的水流称为壤中流;在饱和土层及岩石孔隙中流动的水流称为地下径流;汇集到河流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河床流动的水流统称为河川径流。地表径流因降水形式和补给水源的不同,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我国大部分河流以降雨径流为主。
在一个天然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径流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物理过程,它开始于降水过程,结束于该次降雨所形成的径流全部流经出口断面为止的整个过程。1942年霍伊特(W.G.Hoyt)将其称之为径流循环。他认为径流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①无雨期,指开始降水之前的干旱期。流域上无径流产生,河槽处于退水期,主要靠地下水补给;②初雨期,指降水开始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除河网降水产生少量径流外,流域中其余部分的降水主要消耗于植物截留、蒸散发、填洼、下渗等;③变强度降雨持续期,当植物截留和填洼得到满足后持续降雨,流域上降雨强度比较大的地方由于雨强大于下渗能力而产生超渗地面径流;或者流域上比较湿润地方因包气带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而产生地下径流;④持续降雨直到全部天然蓄量满足期,持续降雨,流域上各点包气带含水率在下渗作用下逐渐增加,直到达到相应的田间持水量,此时流域蓄水量达到最大,地下径流所占比重增加;⑤雨止期,指降雨停止,流域上降雨期间形成的径流逐渐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河流水位逐渐下降,流量逐渐减小,蒸散发活跃,当河流中水位和流量恢复到降雨开始状态即告结束,一般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霍伊特对径流形成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单,不能确切表达径流形成的连续过程。一般用图7.1来表示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根据图7.1,可把径流形成过程简化为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两个阶段。
图7.1 河川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