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以牡蛎固基?
2025年11月04日
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以牡蛎固基?
洛阳桥并不在河南洛阳,而在福建泉州。北宋黄佑年间,泉州太守蔡襄参与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蔡襄?不是书法家吗?没错,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个大帅哥。顺便说一句,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奸臣蔡京是他堂弟。
书法家来修桥,太搞笑了吧?没人规定书法家不能当官,不能修桥。况且,在那个时代,多彩多能的文人士大夫比比皆是。说得有点远了,还是回到洛阳桥上吧。
洛阳江入海口名“万安渡”,正处于从泉州北上福州,转道江西、湖北,直达都城汴京(今开封)的“官道”上。由于人员、物资往来频繁,单靠摆渡根本解决不聊了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桥,但在此之前,还没有在江海交汇处的喇叭口上建造桥梁的记录,更不用说长达数里的多孔式跨海长桥了。
世上之事总有第一次。勤劳聪慧的桥工们,迎着困难上,以“筏型基础”的新技术堆建了桥基。在今天看来,筏型基础并不神秘,不过是沿着桥梁中线往江底抛置大石块,并向两侧展开相应的宽度。但在江海交汇、风急浪大之处完成这一创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说,如何使这些堆置零乱的大石块连为一体也是一个大问题。石灰浆在水中不能凝结,用铁件勾连又很快会被海水锈蚀掉。如果桥基不能连成整体,上面的桥墩也无法稳固。才智惊人的桥工们又发明了“种蛎固基”的方法。
“蛎”,即牡蛎,习称为“蠔”。这是一种有两个贝壳的软体动物,生长在浅海区的岩礁间,繁殖力极强。成丛成片的牡蛎无孔不入地在岩礁间迅速地繁殖,二三年时间就形成一堆堆的“蠓山”,可以把分散的石块胶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是世界上首次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如今,人们还可以在潮落水浅时看到桥墩巨石间密布着簇簇丛立的蛎房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