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成了莫扎特自己的葬曲?

《安魂曲》成了莫扎特自己的葬曲?

安魂曲是一种专门用来哀悼死者的弥撒曲,是故又称“追思弥撒”。很多音乐家都普过安魂曲,其中以莫扎特的这首最为著名。《安魂曲》悲伤、沉痛,但有些乐章也充满了明朗、乐观和胜利的气氛。

莫扎特去世前几个月,身体已经衰弱不堪了。这时,一位脸色阴沉、身穿灰衣的不速之客交给他一封未署名的信件,里头写的是请他作一首安魂曲,酬劳是50金币,但不得询问购曲人的背景。

莫扎特觉得虽然这陌生人来路不明,且不表明身份,但50金币可不是个小数。他接受了这项工作。生计已濒临绝境,健康情形也堪虑,他开始微微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莫扎特写道:“那个陌生人的影子经常泛现眼里,催我赶快写下去。我是因为作曲时比什么也不做时更不觉疲倦所以继续地在写,但我已觉悟到自己的生命已到了末尾。我的人生是这么美好,前途也充满光明,然而这既是命运,我只好认了,此曲,也是我自己的葬曲……”

当他完成第七曲第一段的《热泪盈眶》后,身体终于撑不住了。听完试唱,莫扎特突然痛哭流涕。当晚,他就把学生弗兰兹·求斯迈亚叫到枕边,交代他完成《安魂曲》。几天后,莫扎特悄然离开了人世。

莫扎特死后,那个陌生人的身份很快就揭开了,是瓦尔塞格伯爵的管家罗伊特盖布。这位伯爵是一个庸碌无能而虚荣心很强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夸耀自己的才能,常常在家里演奏请人代笔的乐曲,冒称是自己的作品。这回妻子刚刚亡故,他就想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冒充是自己的悼亡作品,准备在为妻子一周年祭日时演奏。莫扎特怀着死亡的预感创作这部《安魂曲》,不料“葬曲”的话,竟成为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