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本书围绕着媒介艺术的理论探寻与知识生产这一核心议题,从宏观上描述中国当下媒介艺术研究的总体格局和知识分布状况,是北京电影学院第六届艺术学论坛的主要学术成果。

1921年是中国文化现代性正式起步的时刻,以电影和图像为指征的艺术媒介空前活跃,呈现出与书写之间既抗衡与竞争又彼此参照与联合的态势。技术复制使得艺术的传播效能飞速提升,迎来了“艺术-审美”向“政治-消费”的历史转换。大众性和传播性取代了传统艺术对“物质-材料”属性的强调,成为艺术的时代特性;影像的可见性又为其建立了区别于书写的全新再现体制,从而使其与文学分道扬镳。由此,电影、摄影或以书报为载体的印刷图像在政治和消费领域更多地肩负起文化表意的历史使命。

从20世纪初第一批留日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到当下有关技术与资本、美学与意识形态的新论;电影研究与文艺理论从未离开过广义的政治-社会学体系,以明确的文化唯物主义的立场审视着主体-影像-文化的三元关系。其间,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与多重理论的联姻,为回应和阐释层出不穷的历史现象提供了方法和新知。在媒介艺术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具体方法和特定学科的范畴,在与本土现实和时代境遇不断地交织碰撞中,跃升为一套不断生产甚至重新发明自身的开放体系,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的某种召唤,也意味着对人文科学的重新发掘与自我批判。

本书围绕媒介艺术理论与批评,从“媒介的艺术研究——影像本体论的历史反思与当代观察”“艺术的生产——影像意义的生成与文化拓展”“文化唯物主义——影像艺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三个维度扩展理论边界。在21篇论文中,这三个议题被进一步细化为四个相互关联的根块状知识板块,它们可以被表述为四组关键词线索——“图像/符号/意义机制”“电影史/文化史/媒介史/行动史”“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理论/资本主义批判/媒介研究——文化生产批判”“新媒体/装置/神经影像/认知研究/触觉或视觉的转化与规训”。这些文章根据四组关键词线索,可进一步被建构为一部交叉连接的知识档案——知识如同瓦尔堡图板一般,生成多向发展的意义路线,这种有机的知识结构蕴含着崭新学术话语生成的可能性,也为我们充分理解作为“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的媒介知识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