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视觉时代下有关“丰盛”影像的观看、批判与研究,不断历经着跨学科及跨领域的思辨,而从不同场域背景下的诠释中也能窥见当代趋势,诸如人文主义、观看者地位等的审美转向。正如题文中无论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抑或是彼时有所交叉的纪实摄影创作,都从当时的视觉符号引申出了艺术的人文主义主题,并以风格化的影像创作者及其作品为代表,从影像材料、观看行为、观看语境、观者社会和创作者文化立场等方面切入,照出20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欧美大陆(以欧洲为主)、犹如镜像双生的影像叙事范式:一方面以视觉档案的模式,指示和反映着现实矛盾的记录及批判意义;另一方面又从艺术及历史学的角度启发着观众与观者,在影像审美之下体悟人文主义关怀及其精神的意义。以此引鉴着图像学理论中更为包容的“广义图像”的称谓,引领蕴藏其中的深刻审美哲学分析和艺术本体论阐释,给予哪怕是隔代的受众也能再次对照及重新审视的机会,借此通往人文精神的观看之道和荣光之思。
【注释】
[1]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
[2]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中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6.
[3]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6.
[4]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
[5]奥弗贝.意大利的春天[J].诸葛洋,译.世界电影,1989(3).
[6]黑色电影(法语:film noir)为一种类型电影,最早由法国作家和影评家尼诺·法兰克(Nino Frank)率先使用这一名词,当时是指好莱坞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批侦探片和犯罪电影,强调社会黑暗面和剖析人性的相关电影题材;在风格上则擅用夜景、低调布光、阴沉影调、明暗对比等,来突出表达战后及德国表现主义审美下的 “黑色”意义。代表作品有《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1944)、《日落大道》(Sunset Blvd,1950)等。
[7]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J].郝大铮,译.世界电影,1988(1):63-79.
[8]METZ C.Film Language: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9]邓烛非.长镜头理论初探[J].电影艺术,1984(11):33.
[10]段炼.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63.
[11]崔云龙.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把握摄影艺术的“瞬间理论”[J].美与时代(下),2021(5):41-43.
[12]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1.
[13]CUBITT S.Simulation and Social Theory[M].London:Sage,2001:11.
[14]庞博.试论图像学对类型电影研究的适用性[J].当代电影,2017(2):145.
[15]邢祥虎.看/被看:艺术史视阈下电影影像视觉性之诠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5):35.
[16]李娜.从眼睛到精神:论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史学观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7]邢祥虎.看/被看:艺术史视阈下电影影像视觉性之诠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