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余论

时间赋予记录性影像价值,却也拉远了它们与观看者的距离。记录性影像所承诺的真实性抓住了观看者的注意力,真实再现的画面吸引视线停留,仿佛景框中的内容足以展示一切,说明一切。这是记录性影像的魅力所在。也正由于此,它们的生产者容易被等同于摄影机的操作手,甚至被认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确保影像真实性。然而,这样的工作方式并不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新中国记录性影像的传统。

通过梳理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社和华北电影队的业务交往,本文重构了华北电影队在四分之三个世纪前的影像生产条件与观看关系。当大都市的现代电影制片和放映被移植到物质技术匮乏的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之改变的不单是制作和流通的条件,还有影像生产的目的及其目标观众。记录并传播战事战绩、英雄人物成为华北电影队制片和放映的核心命题并非巧合,而是延续了晋察冀军区在抗日战争年代建立的影像功能——作为战斗动员和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影像真实性对于当时的观看者而言,是炮火中的亲身经历,对创作者而言,是把影像当作参与战斗的武器。华北电影队的实践已成为新中国电影业的一个精神遗产[32],而实践者们立足于本土社会现实和文化需求的跨媒介融合运用,再次证明了解放区影像是挖掘摄影媒介中国化的一个丰富宝藏。

【注释】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

[3]钟大丰.解放区电影的精神遗产[J].电影创作,1996(5);范瑞利.20世纪4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叙述[J].电影文学,2018(22).

[4]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80-984.

[5]石志民.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1619.

[6]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91.

[7]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81.

[8]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234-235;汪洋.《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介绍[N].晋察冀日报,1947-07-14.

[9]方文,马玉印.在战争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J].当代电影,1995(11).

[10]苏叔阳,石侠.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11]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4.

[12]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52.

[13]包括35毫米大型(美制米契尔)摄影机一台,35毫米中型(法制狄布利—巴尔包)摄影机一台,35毫米(独眼龙爱蒙)手提式新闻摄影机一台,固定和移动式录音机各一台,35毫米(日制“精机”)印片机一台,35毫米洗片机(不带药糟)一套,以及部分照明用灯具、灯泡、配电箱电缆、药料等器材。另外还带有35毫米富士黑白底片5本,正片和声音底片各2本。影片有《莱蒙托夫》《问罪无辜》《未完成的交响乐》等。

[14]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236;张建珍.我们的足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3—2003: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02-1103.

[15]梁明双.战火中的摄影训练班[J].冀中人民抗日战争资料24期,1985(7):123-132.

[16]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238.

[17]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237-238.

[18]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50.

[19]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113.

[20]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231-233.

[21]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148-156.

[22]电影队成员回忆不一,但所指影片的总数应该是从电影队成立到入城之前这段时间放映过的所有影片。笔者查到的苏联影片有《夏伯阳》《保卫边疆》《十三勇士》《斯维尔德洛夫》《丹娘》《莱蒙托夫》《虹》《柏林》《南斯拉夫保卫战》《洛克斯达海军》《乡村女教师》,国产故事片有《楚霸王》《孔雀东南飞》《御碑亭》《马路天使》《啼笑因缘》《艳阳天》《三笑姻缘》,后期还有东影制作的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参见:汪洋和马玉印1997年整理的内部资料《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第193页。

[23]赵杏园.文艺战士话当年:11[M].北京:晋察冀文艺研究会,1986.

[24]赵杏园.文艺战士话当年:11[M].北京:晋察冀文艺研究会,1986.

[25]汪洋.《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介绍[N].晋察冀日报,1947-07-14.

[26]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11.

[27]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11.

[28]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6-131.

[29]汪洋,马玉印.战火中成长的华北电影队[M].内部资料,1997:160-161.

[30]苏河清,王彦红.我用镜头记录石家庄战役[N].中国档案报,2017-08-25.

[31]此前,延安电影团的拍摄集中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根据地的生产生活,1948年三大战役期间,东影的战地摄影队也拍摄了许多珍贵镜头,分别收录在纪录片特辑《民主东北》的第五辑和第九辑。

[32]钟大丰.解放区电影的精神遗产[J].电影创作,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