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本文尝试质疑本雅明的电影理论,指出在电影与机械复制、电影与光韵、电影与政治之关系这三大问题上,本雅明的论述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雅明想让电影“去美学”,然而我们发现,美学终归是去不掉的。这是因为,电影对现实的拍摄不是机械复制而是再现,电影作为艺术也应当有光韵的因素,本雅明对电影生产与接受的分析,并没有充分论证他赋予电影的政治属性。此外,电影作为艺术也不能像本雅明所希望的那样被政治化。这些理由使我们有可能调转本雅明的致思方向,而让电影“返美学”。本文的质疑是否成功,需要电影学界和美学界的专家学者来判断,但是,假设本文的质疑有幸成功了,也不能说明本雅明的电影理论是毫无意义的。本雅明电影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在本文的导言中已有所申说,现在还可以稍做补充。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电影理论的一个重大意义,也许是开辟了“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外的第三种电影类型——介入电影。本雅明的“介入”本来是政治的介入,一旦我们将本雅明的“去美学化”转换为“返美学化”,介入电影的政治色彩便随之而淡化,介入于是演变为或体现为启蒙。艺术电影提供审美,商业电影提供娱乐,介入电影提供启蒙。这三类电影都可能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本雅明对电影艺术的“去美学化”,有其时代必然性,《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面世,在当时也许就像本雅明朝空中放出的一朵烟花,美丽且炫目。但它也受限于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政治氛围、知识状况。就美学而言,本雅明看到“照相摄影给传统美学带来的困境”,为他心爱的新艺术而冷落了旧美学。然而,今天的美学早已不再封闭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美学的狭隘天地了,美学正在实现“从自律性到泛律性”的转变:“艺术既要自律性也要泛律性。要自律性,是维持自身的存在;要泛律性,是不囿限于单一的审美意义,而是面对更为丰富的综合的意义。”[53]我们有必要基于21世纪的新美学,让电影重返美学,将电影重新纳入美学的视野。

【注释】

[1]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46.

[2]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97.

[3]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50-192.

[4]张玉能.关于本雅明的“Aura”一词中译的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2007(5):151-161.

[5]康在镐.本雅明论媒介[M].孙一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18.

[6]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61.

[7]李泽厚.美学四讲[M].上海:三联书店,1999:19.

[8]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33.

[9]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5.

[10]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0.

[11]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3.

[12]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2.

[13]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

[14]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

[15]戴维斯.艺术哲学[M].王燕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82.

[16]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4.

[17]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18.

[18]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4-115.

[19]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5.

[20]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5.

[21]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0.

[22]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9.

[23]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0.

[24]克拉默.本雅明[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

[25]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7-178.

[26]克拉默.本雅明[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0.

[27]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8.

[28]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0.

[29]巫鸿.美术史十议[M].上海:三联书店,2019:18.

[30]巫鸿.美术史十议[M].上海:三联书店,2019:21.

[31]今道友信.关于美[M].鲍显阳,王永丽,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63.

[32]佐佐木健一.美学入门[M].赵京华,王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40.

[33]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9.

[34]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1.

[35]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3.

[36]克拉默.本雅明[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0.

[37]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4.

[38]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20.

[39]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50.

[40]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G].施康强,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78.

[41]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G].施康强,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74.

[42]列维.萨特的世纪:哲学研究[M].闫素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99.

[43]达伊格尔.导读萨特[M].傅俊宁,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30.

[44]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0.

[45]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3.

[46]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47-148.

[47]康在镐.本雅明论媒介[M].孙一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26.

[48]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94.

[49]康在镐.本雅明论媒介[M].孙一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28-129.

[50]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2.

[51]雨果.莎士比亚评传[M].熊丽泓,张草霞,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8:162.

[52]雨果.莎士比亚评传[M].熊丽泓,张草霞,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8:188.

[53]刘小新,杨健民.当代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