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意——意图辨识
2025年09月26日
(一)识意——意图辨识
根据保罗·格莱斯(Paul Grice)的语言哲学,意义取决于交流者对意图的辨识。如果我们把影像的传播视为一种交流形式,那么关于在交流中如何传达意义的思考就适用于影像。在交流中产生意义的核心在于观众对表达者意图的识别。[6]例如,你在朋友生日这天发送了一个祝福短片,希望朋友珍重彼此的情谊。朋友看了短片后辨识到你的意图,并因此珍重了彼此的情谊。那么,对情谊的珍重就是这部祝福短片的意义。在这个例子中,祝福短片的意义依赖于你的意图和朋友对此意图的辨识。
根据这种意义理论,意义先于影像存在于创作者的脑海中。影像仅仅是表达现成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在先”的理论不足以让我们理解影像意义的生成过程。还是以祝福短片为例,你发出的短片里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才能让朋友明白它是祝福生日的短片。如果短片缺乏和生日相关的基本元素,即使在生日这天送出,也很难让朋友明白它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影像的层面上研究意义,而不是仅仅依据意图把某个意义赋予影像。因此,仅仅知道创作意图是不够的,需要明确在影像的层面创作意图是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创作意图可以作为对影像分析之后的参考,但不应该成为影像分析的依据,甚至取代影像分析。意图辨识的路径不仅回避了在影像层面上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研究,还预设了影像分析的结果,因为对意图的辨识离不开对影像本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