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拓展想象力——影像艺术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电影符号学:洛特曼的历史路径与马诺维奇的当代拓展

一、洛特曼与电影符号学

(一)麦茨与洛特曼的路径差别

(二)俄国形式主义与电影诗学

(三)扬·穆卡若夫斯基与艺术符号学

二、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思想

(一)作为符号模式系统的电影

(二)表达系统间的编码和转换

(三)开放的科学思想

三、电影:最重要的文化界面

(一)数字界面:电影的延伸

(二)新媒体的编码和跨码

四、马诺维奇与“电影符号学”

(一)数据库的符号学

(二)数字时代的电影的符号学

结语:电影符号学消亡了吗

从“去美学”到“返美学”:本雅明电影理论质疑

一、电影与机械复制

二、电影与光韵

三、电影与政治

结语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研究关键词

一、电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呼唤

二、马克思主义与电影之间的亲缘性

三、分期(Perodizing)

四、形式分析

五、意识形态批判

六、空间转向

结语

论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

一、潘诺夫斯基“电影图像学”产生的社会知识背景

二、从图像学到“电影图像学”

三、“电影图像学”的媒介特性:“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四、潘诺夫斯基“电影图像学”的影响

结语

事物的回音:欧美人类学影像研究的若干理论

引言:影像是事物的回音

一、欧美人类学语境中的摄影理论

(一)成为事物的回音:克里斯托弗·赖特的人类学摄影观

(二)回到语境:琼尼·理查德的影像语境理论

(三)民族志的实验范式:阿恩德·施奈德的视觉民族志行动

二、欧美人类学中的电影研究理论走向

(一)平等的拍摄关系:安娜·格里姆肖的电影理论

(二)电影的“感觉”:从技术到人的关怀

三、欧美人类学影像研究的几种取向

四、人类学对于影像制作及理论研究的影响痕迹

(一)主位与关怀的进入:从“观察”到“参与”再到“分享”电影

(二)温和的现代性:人类学电影中的“物”与“词”关系

结语:影像的另一个现实

论诺曼·布列逊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观

一、“自然态度”的绘画中历史维度的缺失

二、诺曼·布列逊的唯物主义艺术史观

三、布列逊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的反思

第二部分 感知与观看——视觉问题的理论拓展

现代或当代:运动影像的媒介之变/辩

一、时代之眼:主体与臣属

二、平面与散点:现代的悖反

三、多重投映:影像镜城

四、载体显影:自律的撤销

结语

视频论文的“神经-影像”潜质及其本体论研究——以郭共达影像创作为例

一、视频论文影像的自动书写

二、视频论文影像本体论反思

三、视频论文与电影的对话与互文

结语

脑内电影意义生成的认知神经学阐释——《雀村往东》的启示

一、重启“电影”之名

二、电影与神经学交叉的理论准备

三、脑内剪辑:叙事生成的神经学阐释

余论:“牵挂”之于主体生成的伦理价值

神经-影像:作为虚拟影像分析的媒介

一、作为精神分裂分析的影像

二、大脑-银幕或终端的可能

三、未来-影像作为本体论

结语

“第三维特根斯坦”与“影像间隙论”——关于“视觉语言”的分析式考察

导言:“第三维特根斯坦”与“视觉隐喻”

一、“视觉语言游戏”:《哲学研究》与《忏悔录》第七至十节

二、“奥古斯丁系统”的崩溃:贝克莱的《视觉新论》与卢梭的《忏悔录》

三、“面相知觉”与“幻觉投射”:影院作为“视觉隐喻”场

四、影像间隙论:“观看系统”的整体性投射与幻觉嵌套

结语:“影像”应当被抛弃吗

视角的裂缝:影像意义生成的转述困境探析

一、理论背景

二、传统路径

(一)识意——意图辨识

(二)释意——语境解释

(三)示意——概念暗示

三、研究方向

(一)复杂的概念

(二)视角的裂缝

四、理论反思

(一)视角的裂缝和镜头剪辑的关系

(二)视角的裂缝和语言文字的关系

(三)视角的裂缝和传统路径的关系

(四)视角的裂缝和艺术创作的关系

结论

从“可见的”媒介形式到“可知的” 思想逻辑嵌入——汤姆·摩尔的动画电影在重复与生成之间的文化拓展

一、可见的“神圣几何”与“三部曲”中的终极问题

二、“三部曲”中的儿童英雄形象及其对古老思想认知的重复与喻指

三、“三部曲”中从“可见”情感的表达到“可知”理念的传达

结语

第三部分 模拟与数字——跨媒介研究的视阈转换

镜像双生的影像叙事范式: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欧美街头纪实摄影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一、镜像观照:视觉范式与视觉观念的相互构建

二、互渗与互文:双生模式之下的时代影像表征

(一)投射与批判:类型叙事的时代症结及审美风格

(二)矛盾和共融:长镜头调度与街拍短瞬定格

三、人文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影像诠释法

结语

反“窥视”合理化:辛迪·舍曼对希区柯克《后窗》的模拟与抵抗

一、“幻象之窗”与“窥视”的合理化

二、“窥视”的焦虑与“视淫”的快感

三、“诗人与白日梦”和辛迪·舍曼的装扮游戏

四、《后窗》与《无题电影剧照》的身体意象与观者想象

结语:以“倒置”和“过度装扮”的方式回归观看的平等

改变了摄影的达布罗(tableau)——达布罗式摄影的历史、内涵及启示

引言

一、绘画中达布罗的概念

二、19世纪摄影对达布罗的模仿

三、观念艺术对达布罗的影响

(一)建立藩篱

(二)跨越藩篱

四、达布罗的两大内涵

(一)巨幅的尺寸

(二)严肃的空间

五、达布罗的启示

(一)超越视觉

(二)缔造媒介

结语

技术图像的乌托邦功能——实验动画技术的人类学审视

一、动画实验与实验动画的承续

二、作为观念的“运动”及其可视化

三、乌托邦功能:创造“另一个世界”

第四部分 媒介考古——中国电影史的当代观察

从百科全书到数据库:早期电影与中国经验的再发现

一、早期电影研究及其带来的挑战

二、影像百科全书:《经巡中国》的知识史脉络

三、数据库:早期电影经验的数字转化

结语

跨媒介视域下“沦陷电影”的“艺格敷词”实践——基于《回春曲》为中心的考察

一、从“跨媒介性”到“电影艺格敷词”

二、沦陷时期上海影剧互动的一次考源:《回春曲》的“艺格敷词”实践

三、娱乐至上抑或灰色抵抗:《回春曲》的互媒体政治

余论

华北电影队与晋察冀画报社交往史考论(1946—1949)

一、《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组照档案

二、华北电影队和晋察冀画报社的设备与人员流动

三、影像资源共享与“幻灯+电影”放映的战斗动员形式

余论

碟·影体验——物质文化视域下的观看研究与电影史书写

一、影碟(套装)收藏以及影像的再语境化

二、再发行(或不发行)的意义

三、建构电影体验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