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近年来,有感于西方电影理论往往被生拉硬拽又一知半解地用来读解和框定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学派”的提法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兴趣。但是,在这一共识之下,尚未筑成坚实的研究基础。不少学者开始向传统文化借鉴资源,进行了突破性的理论探索。在笔者看来,重返历史现场,开掘本土经验,并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将其激活,并与当下的现实议题发生勾连,不失为另外一条可行的途径。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电影学派”需要以温和坚定的声音,在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同时,保留对话和交涉的空间。
就早期电影而言,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被动、消极的观看者和被摄者,在随意、零散的制作和传播流程中,成为猎奇眼光的捕捉对象。但结合其诞生的语境和数字人文视角,这些影片就成为历史的棱镜,映照出作为“中国”的集体和个体形象,虽然有着浓重的主观烙印,却成为参照体系中的一个坐标,定位自我的过去和未来。
【注释】
[1]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范倍,译.电影艺术,2009(2):61-65.
[2]甘宁.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J].李二仕,译.电影艺术,2012(6):107-115.
[3]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J].当代电影,2005(1):29-34.
[4]孙绍谊.重访早期电影:现代性理论与当代西方电影思潮[J].当代电影,2012(1):56-61.
[5]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J].当代电影,2005(1):29-34.
[6]Five Years Making Film of China,Takes it To America,Mr,B.Brodsky has 20,000 Feet Of Scenes,Including New Throne Room[N].The China Press,1916.
[7]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M].叶桐,顾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27.
[8]范发迪.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M].袁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15.
[9]普拉特.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M].方杰,方宸,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4.
[10]普拉特.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M].方杰,方宸,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11.
[11]伯迪克.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马林青,韩若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4.
[12]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M].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228.
[13]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M].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229.
[14]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M].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244.
[15]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M].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245.
[16]李迅.数据库电影:理论与实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1).
[17]檀秋文.数据库电影:理解“漫威电影宇宙”的一种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