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用影像言说影像,用视听元素分析视听策略,用辩证思辨的影像语言论述跨学科话题,是视频论文典型的元批评特质。通过对导演作者风格、理论专业名词、工业创新流程和影视科技前沿等影视艺术相关话题的关注,视频论文的创作加速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循环周期。值得指出,视频论文并非简单陈述和罗列信息与观点,而是要在完成论述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质。借助镜像逻辑,并借由镜像反射出的影像特质来重新组接和编排电影作者的影像素材,是郭共达在制作视频论文时的元语言(metalinguistic)形式。不同于以自传式和反思式的元语言呈现形式,镜像逻辑一方面是郭共达生产电影理论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他创作《在哥伦布》所延续的视听修辞方法。
镜像逻辑具体体现为一种反讽或反证式的观念表达程式。郭共达直面视频论文所关涉的电影作者特征,提炼并借用他们的作者风格来述说该作者特质的具体维度。而贯穿郭共达电影创作的镜像逻辑则体现为,他一以贯之地运用不同电影作者的风格特质来服务自我革新的愿望。在《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视频论文中,郭共达对比了德·西卡和美国电影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David O.Selznicke)分别剪辑的《终站》(Stazione Termini,1953)。他通过平行比较两个版本的影片,分析了德·西卡影片中的剪辑策略,并指出对日常时空的重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区别于好莱坞影片的一大特征。在这个作品中,影像倒放、多窗口并行展示和倍速放映,成功取代了蒙太奇的功能,将复杂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凝练为较低的剪辑频率、连贯的运动镜头、日常生活的重视、普通人视角的拓展和钟情戏剧性转折间的过渡等几个主要方面。郭共达所采用的视频制作技法呼应了德勒兹所关心的虚拟的真实本质。齐泽克指出,虚拟的真实本质“意味着模拟真实,在一种人工媒介中复制成功的经验”[28]。郭共达选择了一种或许会遭到德·西卡抵制的方式,即德·西卡剪辑版《终站》和这部电影所代表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像风格所舍弃的蒙太奇技法,强调并反证了美国版《终站》中蒙太奇技法的戏剧性内核恰巧是郭共达本人借以完成观念传达的主要方式。《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头的红色字幕“这不是一场影像实验”和影片结尾处郭共达所说“也许追问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就是追问什么是电影”的画外音形成了明显的声画互文的修辞关系。德·西卡在《终站》中对时空完整性和戏剧间性的追求,最终是通过个人风格浓郁的郭共达式画外音得以表达。与其说郭共达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解读进一步禁锢了该流派在未来重获超越历史语境的再读解可能性,不如将郭共达的这种视频论文制作策略视为他独立创作电影长片的理论和方法准备。
【注释】
[1]1940年,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首次撰文使用“论文电影”一词来分析纪录片的新形式。蒂莫西·科里根(Timothy Corrigan)2011年出版的《论文电影:始自蒙田,成于马克》(The Essay Film:From Montaigne,After Marker),诺拉·M.奥尔特(Nora M.Alter)2017年出版的《真实和虚构之后的论文电影》(The Essay Film After Fact and Fiction),蒂莫西·科里根和诺拉·M.奥尔特201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电影论文集》(Essays on the essay film),以及苏珊娜·利安德拉-吉格(Suzanne Liandrat-Guigues)和穆里埃尔·加涅班(Murielle Gagnebin)2014年合编的《论文与电影》(L’essai et le cinema)是目前关于论文电影和视频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参见郭共达的三段采访:(1)2017年5月芝加哥影评人电影节《在哥伦布》映后对谈;(2)2017年巴黎e-cinema.com网站与郭共达访谈;(3)2017年第4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Tiger Talk专访。
[3]李洋.论文电影及其五种研究路径[J].电影艺术,2019(4):101-106.
[4]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M].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23.
[5]章文哲.《冻结的希望》:神经-影像的实践与隐喻[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1(4):53-59.
[6]徐辉.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7]品斯特.神经-影像:精神分裂分析、数字屏幕与新的脑回路[J].张斌,译.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2020,2(4):31-50.
[8]Neuro-image和Neuroimaging不同,后者对应的中文翻译为“神经-影像学”,是指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形成数字影像,以服务于对神经系统的医学检查。
[9]PISTERS P.The neuro-image: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33.
[10]希翁.视听:幻觉的构建[M].黄英侠,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43.
[11]PISTERS P.The Neuro-Image: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07.
[1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1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14]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15]刘阳.小说本体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4.
[16]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1.
[17]林黎胜.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8]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9.
[19]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9.
[20]拉斯卡罗利,余天琦.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M].洪家春,吴丹,马然,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21]李洋.论文电影及其五种研究路径[J].电影艺术,2019(4):101-106.
[22]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M].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1:35.
[2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
[24]QURESHI B.The Quiet Radicalism of Columbus[J].Film Quarterly,2018,71(3):77-80.
[25]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 千高原[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213.
[26]DELEUZE G.Two Regimes of Madness: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M].Cambridge:Semiotext(e),2006:22.
[27]FLAXMAN G.The Brain is the Screen:Deleuz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inema[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0:365-373.
[28]齐泽克.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M].吴静,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