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纵然在电影多元发展的今天,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会有些过时。但通过分析他立足于艺术史,特别是图像学研究电影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电影理论,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基本的艺术观。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研究,也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他的“电影图像学”对意义解释机制的关注,不仅影响了克拉考尔的电影史书写,也对“电影符号学”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启迪。从图像学到“电影图像学”的研究,潘诺夫斯基对电影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视觉和听觉的关注,不仅为当下视觉文化研究,也为跨媒介艺术研究提供了思路。

【注释】

[1]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

[2]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

[3]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54.

[4]LAVIN I.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Views from the Outside.A Centennial Commemoration of Erwin Panofsky (1892-1968)[M].Princeton: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1995:313-333.

[5]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7.

[6]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3.

[7]subject matter也常被译为主题,为了避免与主题(themes)混淆,本文主要使用题材这一译法。

[8]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中的意义[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33.

[9]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中的意义[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34.

[10]梵第根.比较文学论[M].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99.

[11]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4.

[12]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4.

[13]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7.

[14]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2.

[15]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J].秦兆凯,译.美术观察,2007(5):121-127.

[16]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

[17]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1.

[18]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2.

[19]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史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3.

[20]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3.

[21]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中的意义[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27-36.

[22]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中的意义[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39-40.

[23]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1.

[24]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1-112.

[25]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2-113.

[26]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7.

[27]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中的意义[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21.

[28]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5.

[29]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5.

[30]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5.

[31]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G].张晓剑,沈语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73.

[32]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8.

[33]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0.

[34]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9.

[35]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9.

[36]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0.

[37]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7.

[38]赵奎英.当代跨媒介艺术的复杂共感知与具身空时性[J].文艺研究,2021(8):17-28.

[39]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2.

[40]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3.

[41]PANOFSKY E,WOOD C S.Perspective as a Symbolic Form[M].New York:Zone Books,1991:43.

[42]PANOFSKY E,BAUMAN J.Reflection on Historical Time[J].Critical Inquiry,2004,30(4):696.

[43]PANOFSKY E.The Codex Huygens and Leonardo Da Vinci’s Art Theory[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71:122-123.

[44]赵奎英.德里达的“视听文字学”与多元共生思维[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9-131.

[45]BREIDECKER V.Siegfried Kracauer/Erwin Panofsky Briefwechsel 1941-1966[M].Berlin:Akademie Verlag,1996:11.

[46]BREIDECKER V.Siegfried Kracauer/Erwin Panofsky Briefwechsel 1941-1966[M].Berlin:Akademie Verlag,1996:5.

[47]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48]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中的意义[M].邵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9.

[49]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50]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

[51]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

[52]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

[53]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18.

[54]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

[55]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4.

[56]潘诺夫斯基.风格三论[M].李晓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97.

[57]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5.

[58]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57.

[59]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赵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5.

[60]孙琳.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符号学知识溯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