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界说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语,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字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形似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有了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字出现稍晚,不见于甲骨文,有改易、变幻、生成诸义,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引申为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周易·贲卦·彖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构成复杂交错,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意思显而易见。
至西汉,刘向作《说苑》,始将“文”“化”二字正式联为一词。该书《指武》篇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天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其后,晋人束皙在《补亡诗·由仪》中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意思是“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十分明显,在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西方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细微差别。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与拉丁文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活动生发,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涵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加贴近。“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朝时期的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后,扩展到精神的光明领域,进而普照大地的。简而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共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也有部分原因在此。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文化在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引起了思想家们的浓厚兴趣。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带来的研究手段和条件的极大改善,尤其是社会进步大趋势对于精神养料的迫切需求,更直接促成专业化的文化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已基本达成如下共识: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植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及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