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私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历代私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私学作为我国古代官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一直与官学并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场所,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另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为教育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如独立办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相互融会,兼容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与现代办学理念相吻合,成为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绚丽夺目的闪光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与确立

私学作为中国古代由著名学者操办或由民间私人开办的教育形式,兴起于春秋中叶,繁荣于春秋战国之交,大盛于战国时期。

1.私学兴起的原因与过程

春秋时期,周天子统治摇摇欲坠,各诸侯国之间常进行兼并战争,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根本无暇顾及学校教育,造成“乱世则学校不修”的状况,学术首先由周王室下移到了诸侯公室。这一时期,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也开始走向没落,无心发展教育,甚至认为“可以无学,无学无害”。于是社会的动荡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孔子把这一现实形象化地概括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36]

士阶层纷纷走出官府,靠自己掌握的六艺知识教人、育人,学术由周王室彻底下移到士阶层,与传统的官学完全不同的私学也就应运而生了。随着私学的产生,同时出现了一批私学大师,他们纷纷聚徒讲学,形成了思想观点和主张完全不同的学术流派。特别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确数,只是极言其多而已,可以说有多少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二重含义:一是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社会、政治等问题;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

2.私学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西周官学截然不同。

从办学体制看,西周的学校教育是官府办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私学是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开办的,与官府相分离,是独立的专门学术和教育团体。

从讲授主体看,官学的教师由官府的官吏兼任,体现了“官师合一”的特点;私学的老师是独立的专门化职业,体现了“官师分离”的特点。

从教育内容看,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改变了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

从办学思想看,官学强调统一,缺乏思想自由;私学则充满了思想与学术的自由,尊重理性,重视对真理的探索,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发展。

从教育对象看,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从教学效果看,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还出现了《大学》《学记》《劝学》《弟子规》等教育专著。《大学》《学记》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封建社会私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私学,就其类别而言可以分为三种:蒙养教学、经师讲学和书院教育。就其程度实际上只有两级,即相当于中小学性质的蒙养教学与相当于大学性质的经师讲学和书院教育。其中书院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合部分,所累积的教学经验成为中华教育思想宝库的珍贵财富。

秦朝建国后,虽然实施了禁绝私学的文教政策,但禁而未绝,私学仍有一定程度发展;汉代兴办太学之后,私学又重新繁荣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稍衰;隋唐时期官学繁荣,私学也颇为发达;宋代的私人讲学更盛于唐代,不仅蒙养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书院教育更是成了当时私学教育的典范;元朝由于民族更迭,中国私学更趋活跃;明清因为文化上的思想专制政策,书院教育逐渐官学化,伴随着近代学堂的兴起而被废除。

1.蒙养教学

在中国古代,一般将8岁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37]。中国古代历来关心和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38],即培养童蒙使其得正道,这种行为被推为“圣功”“君子以果行育德”[39],说明中国古代对启蒙教育的推崇。

在不同时代,蒙学有不同类型。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为了把儒家思想中的伦理纲常精神渗透进社会,儿童的启蒙教育受到重视,汉朝蒙学教育多靠私学,进行蒙童教育的机构被称为“书馆”“学馆”“书舍”,教师被称为“书师”。 有的以识字为主,有的在识字基础上学习《孝经》《论语》。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家庭教育异军突起,成为蒙学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至隋唐,学校教育趋于制度化,蒙学教育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唐代蒙学的主要类型为村校。除识字之外,还教学诗歌。宋代蒙学的发展日益完备,主要类型有乡校、家塾、冬学,并且对其进行普遍设置。宋代蒙学以识字为主,也重视学诗作对。至明朝,官方介入小学设置,嘉靖年间,礼部行文全国,令各府、州、县设立社学,每50家为1所。清朝蒙学的类型更为齐全,也更为系统化,有社学、义学、私塾。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蒙学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教育内容,在强调打好儿童基础的同时,用《须知》《学则》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并用历史故事、道德诗歌来教育儿童,以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

2.经师讲学

经师讲学的昌盛时期当推两汉。汉代经师讲学有以下特点:① 教师大多是名士硕儒。如伏胜、胡毋敬、董仲舒、马融、郑玄等。② 学生众多,实行老生带新生,或由程度高的带程度低的教学组织形式。③ 树立勤教勤学和重气节的学风。到宋代,私人讲学极为发达,著名学者有孙复、胡瑗、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其中以私学的经验影响改造官学的,是胡瑗创立的“苏湖教法”。元、明、清三代是经师讲学的最后繁荣期。著名的经师大儒有元代的许衡、金履祥、吴澄等人,明代的陈献章、胡敬斋、薛敬轩等人,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等人。自唐代书院兴起之后,经师讲学逐渐与书院教育相结合。

3.书院教育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为主, 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密切结合,书院既是学习的高等学府,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产生于唐代,大盛于宋代,延续于明清,先后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书院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此时的书院系官方收藏、校勘图书的场所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40]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作“书院”,一种是由官方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刊和整理经籍的地方,如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私人所建,用来读书治学的地方。与官方书院单纯藏书、校刊不同,私人书院已经出现个别的讲学、教授生徒的现象,如张九宗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等。虽然还不能与宋代的书院相提并论,但这毕竟已是作为一种教育机构——书院的萌芽或雏形了。

迄至宋初,书院逐渐形成并兴盛发展起来。原因主要有三:① 世乱失学。唐末至五代,社会动荡,文教衰落,士苦无学。到宋初,乱世渐平,渴求人才的社会需要让读书人求学动机强烈,新型教育机构在过去私人书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② 政府对书院的资助与恩荫。宋初学院填补了官学的空缺,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而受到政府的资助。③ 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晋隋唐而大盛,佛教徒每就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作为修道讲习之所。书院初兴时,也学着这种做法,择山林幽僻之处建立书院。例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胜;岳麓书院在岳麓山抱黄洞下,背陵向壑,木茂而泉洁。书院制度也受禅林讲经制度的影响,如书院普遍订有学规、学约,类似于佛寺的清规。书院设山长、洞主,与禅林设长老、住持同出一源。讲学活动上,书院内常常把某位大师讲学的言语记录下来,称为“语录”,这与记录禅林讲经言语的方法是相同的。

北宋著名的书院,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主要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据另外的考证还有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与前面四个书院合起来,总称北宋六大书院。北宋初期书院发展虽盛,但在昙花一现之后便沉寂衰微了。直至南宋,书院又得到极大发展。南宋偏安江南,政治腐朽,国力衰微,虽然中央和地方勉强设学,却有名无实,于是私人书院又应运而起,日益发达,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据《文献通考》载,这种私人书院有二十余处,其他“士大夫讲习之所,自为建置者”尚不在此数。当时,书院从北宋时的38所一下子猛增到南宋时的185所,蔚为大观。[41]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大书院。

宋代书院成为中国私学教育体系中的最高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不分尊卑、学术民主、讨论自由。宋代私学多以理学为核心,特别是南宋书院,和其理学家讲学有密切关系,如白鹿洞书院为朱熹讲学之所,岳麓书院为张拭、朱熹讲学之所,丽泽书院是吕祖谦讲学之所,象山书院是陆九渊讲学之所等。在研究和传播理学的过程中,再次出现了学术自由、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2)书院教育的变革与官学化倾向

元朝统治者对于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政策。元统一中国后,许多南宋学者入元不仕,退而建立书院,收徒讲学,一时间建立了不少私人书院。元朝统治者在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① 官府任命书院负责人山长,教授、学正、学录等也由礼部延聘任命,领取官俸。② 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和生徒去向。③ 设置书院学田,作为书院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样,书院开始走上了官学化的道路,书院独立自由的精神传统遭到破坏,影响并限制了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使私学的办学特色渐淡,自主灵活性渐少,所以元代书院数量上扩张,质量上却下降了。

明清最著名的书院有:东林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等。明代书院经历了一个沉寂—兴盛—毁废的过程。明建都后“重官学,轻私学”。直到明朝中期,书院才又进入复兴阶段。到嘉靖年间,明朝书院已由明初的80余所发展到1 200多所。明中叶以后,书院遭受四次禁毁事件,使明代书院元气大伤,再度衰寂。

清代初期,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以防有人利用书院反清。直到前清后期,清政府才改变对书院的政策,使书院有较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书院的官学化也日趋严重,如书院经费由官方拨给,书院山长由官方聘任,书院学生由官方考核录用,甚至书院考试也得由官方出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诏各所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42]从此,滥觞于唐延续近千年的古代书院制度宣告结束,但书院的精神、办学的经验为后世教育所继承。

3)书院教育的特点与贡献

(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使书院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刻苦,治学精神可嘉。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研究的基地,书院发挥了保存、传播、创造文化的功能。

(2)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采用学生自己读书、问难辩论的方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一大批智能型人才。

(3)书院实行“教训合一”[43],提倡道德完善,注重人格教育。以讲明、研讨封建道德的义理为基本任务,在学规、学约中明确规定学习目的和要求。“教训合一”是读圣贤书,读儒家经典,提升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形成了一种重视人格陶铸的书院精神。

(4)书院提倡百家争鸣,重视学术交流与论辩, 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实行“讲会”制度。随着规模的扩大,书院的“讲会”,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的学术集会。这样,书院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使书院影响日益扩大。

(5)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书院学生人数不多,都是慕师名而来,师生朝夕相处,彼此了解甚深,所以师生感情笃深。毛泽东特别称诵了书院的师生关系,他说:“回看书院,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自得。”[44]

(6)古代书院具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并引导学生参加书院管理,体现了书院注重效率、效益的办学特点。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学往往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与盛衰时兴时废,而私学自汉代兴起以后,几乎从未间断过。私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书院教育则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为中国传统教育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