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融会:唐宋(元)

第三节 转型与融会:唐宋(元)

公元7世纪,当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身后的“哈里发”相继攻陷麦加、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时,在东亚大陆,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西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期。

隋唐文化的恢弘气象,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魏晋时期,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他们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高门大姓”以外的庶族或寒门则进身不易。然而,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以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制门阀士族的改革措施。在门阀士族没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

隋唐之际,在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传统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热情。唐代文化因此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