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哲学

一、先秦哲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商代国都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最初萌芽。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此外,周代“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理念,连同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制成为后来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是中国哲学的正式开端。这一时期,周初的国家秩序被打破,中国进入“五霸”“七雄”的军事兼并期。动荡的时势促使一些有识之士思考解决问题的良方,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史称“诸子”;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重要的思想派别,史称“百家”。他们相互论战,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一大批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化经典也在相继成书。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基本上确定了中国文化日后发展的走向,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而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往往被称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长期与儒家相抗衡的是道家,道家自先秦时期形成后,历两千年而不衰,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先秦时期的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双峰并峙的学派,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在反对儒家学说的过程中,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他认为,当时天下纷争迭起,世风日下,是“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要稳定社会秩序,就要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与孔子“仁爱”的“差等之爱”不同,墨子主张“兼爱”应当是“爱无差等”;与孔子主张的“义以为上”不同,墨子认为“利”是“爱”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墨家在战国时期一直保持着“显学”的地位,与儒家争雄一时,但随着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墨家由“显学”而成为“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