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明清
从1279年南宋灭亡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五百六十多年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状态,形成了学术思想史上的第四次“百家争鸣”。
元在统一全国之后,采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方针,融汇了全国的教育思想,使当时的教育思想界较之前朝而言更为活跃和富有生机。在元朝的最高统治者看来,尊重知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的重要措施。元继辽、金,亦承宋柞,在学术和教育思想上既有北方学者和教育家的传统,又有两宋理学的传统,其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元朝以前的辽金各朝,主要是承继唐代经学和科举制的传统,重在对儒家经典的翻译和传授,兼及对佛道思想的吸收。虽然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等人也涉及并批评了宋代理学的优劣得失,但因其本身的实践和研究环境很有限,难以影响全国。到了元朝,随着全国的统一,各方面的人才被聚集起来,宋代理学的成果被充分汲取,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改造和充实。元人注意吸取和深入研究前朝的教育成果和经验,教育家们的工作主要是集前人思想之大成,为元朝教育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王守仁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行反过来影响知。在儿童教育方面,他反对“督以句读,责其检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扼杀儿童天性的施教方法,主张诱导、启发等顺应儿童成长特点的方法,所谓“莫不萌动发越”。[69]
黄宗羲是清代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著名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开创了清代浙东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他设计了一套从蒙学、郡县学到太学和书院的学校体系,近似今天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学校体系,可看作近代学制的萌芽。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于学校”[70],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教育的专制与特权,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质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这样,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明清之际,还有王夫之、颜元等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实学教育学派。他们反对宋明理学读死书,倡导“实学”“实用”教育,开辟了中国传统教育向实践靠近的新方向。实学教育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带有近代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萌芽,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
[1]《孟子·滕文公上》。
[2]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3]靳乃铮主编:《中国传统教育精粹》,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5]《史记·秦始皇本纪》。
[6]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7]《史记秦始皇本纪》。
[8]同上。
[9]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0]同上。
[11]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1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14]朱汉民:《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15]《元史》卷二十四。
[16]《元史·程钜夫传》。
[17]《明史·选举制》,《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18]陈鼎:《东林列传》卷二。
[19]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2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二编第二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
[22]同①,第254页。
[23]转引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24]转引自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25]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26]《汉书·儒林传》。
[27]《汉书·王吉传》。
[28]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6页。
[29]《汉书·循吏传》。
[30]陈寿:《三国志》。
[31]《南史·儒林传序》。
[32]陈寿:《三国志》。
[33]《宋史·选举志三》。
[34]《新元史·食货志》。
[3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36]《左传·昭公十七年》。
[37]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38]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页。
[39]同上。
[40]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四。
[41]孙彦民:《宋代书院制度之研究》,转引自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第12页。
[42]朱永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页。
[43]同上,第301页。
[44]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
[45]《尚书·无逸》。
[46]《尚书·君奭》。
[47]《诗·大雅·文王》。
[48]《论语·卫灵公》。
[49]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77页。
[50]《论语·阳货》。
[51]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52]《孟子·告子下》。
[53]《孟子·离娄上》。
[54]《孟子·尽心上》。
[55]《墨子·兼爱下》。
[56]《老子·二十五章》。
[57]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58]王充:《论衡·率性》。
[59]王充:《论衡·实知》。
[60]王充:《论衡·效力》。
[61]同③。
[62]《嵇康集·卜疑》。
[63]《颜氏家训·勉学》。
[64]《颜氏家训·教子》。
[65]《颜氏家训·名实》。
[66]范仲淹:《岳阳楼记》。
[67]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51页。
[68]《陆九渊集·语录上》。
[69]《王文成公全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7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