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嬗变:明清

五、嬗变:明清

明清是中国史学的全盛和嬗变时期。明清两代,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新变革,史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封建史学走向其终结,近代疑古之风兴起,人们开始重视研究现实问题,史学也逐渐走向新的发展时期。

(一)私人修史之风兴盛,名家众多,优秀史著不断问世

明代官修正史只有一部《元史》,为宋濂、王祎主修。但野史繁多,各种野史杂记共有1000余家,其可观者有: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李贽的《藏书》、焦竑的《国史献征录》、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藏书》《续藏书》,对历史人物重新进行分类评价,批评陈腐的理学思想,带有浓厚的反传统色彩,是当时进步史学思潮的力作。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高举“经世致用”的旗帜,写出了一些充满新气息的史著。其中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这本书据明代学者文集语录,划分诸家学术思想宗旨与流派,立十九学案,记208人。它首列《师说》,以下分述诸家,论列程朱理学、陆学、阳明之学,儒学等。其每案首列小序,述其学术渊源与要旨;再立小传,分载学者生平、经历、著作、师承;最后摘其文集、语录等,以见其思想,取材精审,评价切要。他所著另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宋元学案》,由全祖望等续成,记宋元学者2 000余人,组织细密,议论平正,与《明儒学案》同称中国学术思想史佳作。此外,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等,对封建纲常名教和封建专制主义展开了抨击,具有启蒙色彩。史评史论也有新的发展,尤以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章学诚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后一位史学家,“六经皆史”是他的著名论点。

(二)类书、丛书、目录书的编修出现高潮

明《永乐大典》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一月修成,该书由解缙等奉敕编纂,明成祖朱棣亲自为此书写序,共计22 937卷,11 095册。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但此书只有抄本,无刊印,明亡时正本、副本俱毁。至清乾隆年间,正本已佚失2 400余卷,咸丰、光绪间,仅存64册,后多方搜集,方得720卷。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10 000卷,目录40卷,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一部类书。清乾隆年间开四库馆,纂成《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这些类书和丛书的编成,对保存我国的古代典籍起了重要作用。在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撰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重要介绍作者生平、内容大旨、著述源流,考辨文字增删、篇帙分合、成就得失以及版本等方面的优劣,代表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最高成就。《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四部的第二位,从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清代史学以考据为盛,盛行乾嘉学风,有“实事求是”的治史新风,对中国全部学术文化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

清代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和浙东学派 “证史致用”的主张,迫使文士著书躲避政治上的风险,兴起考据之风。清代考据分三个时期:① 初期,从事晚明史事的研究;② 中期,研究前代史;③ 晚期,转向“经世”,以图变革,史学理论兴盛。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辨史书真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辨典章故实)、赵翼《廿二史札记》(即“札记”)以史证史。全祖望《经史答问》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考据著作。清代史学,出现了《明史》,它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之外最好的一部;马肃的《绎史》,注重历史比较研究;还出现了浙东史学派,以万斯同为首,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学术史著作)为代表,后起者有邵二云、章学诚(著有《文史通义》),重视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撰述。

(四)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皆超越前代

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他重要的官修史书还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以及“续三通”(《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清三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地理志和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明末清初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内容着重记述政区沿革和军事险易成败之迹,体例严密,考订精详,为后人历史地理研究必读之书。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国家历史、地理、科学、文化,阐发了作者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方志学在清代成为专门之学,清代所修方志体例谨严,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