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语成谶

一、一语成谶

“先生听说过有关陈完的故事吗?”齐桓公思索了许久,然后把目光投向管仲。

“故事?君上说的是有关他的那段谶言吧?”管仲明白国君的用意便立刻答道。

“看来先生早有耳闻。”齐桓公微微一笑,接着问道,“方才与陈完在大殿上相见,不知您对他印象如何?”

“经邦济世之才,如能重用,必能帮助齐国早日成就霸业。”管仲回答。

“没想到先生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但从刚才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愿意显露锋芒,只想在齐国安稳度过一生。”桓公说到此处皱了一下眉头。

“或许陈完也是在担心那段谶言,”管仲看了看桓公,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毕竟他也无法判断君上对此是否有所顾忌。”

桓公听罢,点了点头,接着问道:“先生如何看待此事?”

“君上一生致力于霸业,爱慕贤才的名声尽人皆知,想必他也是因此才投奔到齐国。但若是接受君上的好意在齐国担任要职,将来必定会有人拿着谶言做文章,为了不陷入朝堂纷争,陈完如此选择也在情理之中。”管仲回答。

齐桓公听完,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

“看君上若有所思,是遗憾不能重用陈完呢,还是在担忧陈完的后代真如谶言所说取代齐国呢?”管仲看桓公沉默不语,直接一针见血地问道。

被管仲这么一问,桓公突然站起身来,略加思考后毫不避讳地说道:“恐怕是兼而有之吧。”

“君上准备怎么办?”管仲询问道。

齐桓公看了看管仲,紧缩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然后平静地说道:“既然他不想与寡人一起成就霸业,就由他去吧。至于将来如何,就让寡人和他的后代们去解决吧。”说罢便昂首走出了大殿。

陈完,陈国国君陈厉公之子。刚才齐桓公和管仲反复提到的谶言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初,还在陈完年少的时候,有一天,周天子的太史路过陈国,陈厉公请他为儿子占上一卦。看到占卜结果,太史对厉公说:“他恐怕是要享有国家了。不过不是在陈国,是在别的国家。而且也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子孙。”

厉公听完大吃一惊,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太史接着说:“如果是在别国,必定是姜姓之国,等陈国衰亡的时候,他的后代就会昌盛了。”

陈完长大成人之后,陈国的大夫懿氏(《史记》中记载懿氏为齐国大夫)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于是私下给他占卜了一卦,结果跟上一次惊人的一致,而且更加具体地指出,陈完的五世孙将在姜姓之国成为执政者,而到八世孙之后,无人能与其争强。

或许是这两段相似的占卜内容听起来太过离奇,知晓此事的人一直以来也并不在意。可就在人们慢慢淡忘它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大家再次回忆起涉及陈完的这段预言。公元前672年,时任陈国国君的宣公(陈厉公的弟弟,陈完的叔叔)打算立公子款为继承人,为了替他铺平道路杀掉了当时的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素来交好,因为怕引火上身主动投奔到了齐国。或许他本人对这次出逃并没有思虑过多,毕竟齐桓公爱惜贤才的名声已经举世皆知,这样的选择合情合理。但也正是这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决定,让预言中陈国公子扎根姜姓诸侯国的前提成为了事实。自此,这段尘封已久的谶言正式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