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回归楚国
“令尹,不知您何时准备出兵郑国,给其沉重的一击?”白公胜言辞恳切地对子西说道。
子西听了半晌不语,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白公胜看对方没有表态便继续说道:“父亲惨死在郑国,我与之有不共戴天之仇,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当初我提议进攻郑国,您说楚国需要休养生息。可如今国泰民安、国力增强,而且郑国总在楚、晋两国之间首鼠两端,出兵郑国不仅替父亲报了仇,同时也能向晋、吴以及周边诸侯彰显楚国的实力,这本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不知道令尹到底在犹豫什么?”
听到白公胜这么说,子西点了点头说道:“此言有理,待我禀明国君之后就立刻伐郑。”
白公胜是谁呢?他为什么执意要进攻郑国?结果又怎么样呢?由于我在《解晋》一书对于楚国的记叙止于其惨败于吴国的柏举之战,所以要讲清楚其中的原由,还需要对楚国近些年来的状况稍微进行一下梳理。
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认定太子建和太傅伍奢要谋反。最终,太子建出逃宋国,伍奢和其子伍尚被杀,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侥幸逃脱,于是前往宋国寻找太子建。可不久后宋国发生了内乱,不得已他和太子建一起又逃亡到了郑国。见到他们前来投奔,当时的国君郑定公以相当高的规格接待了他们,可是太子建却恩将仇报打算联合晋国颠覆郑国。不过消息泄露了,太子建被诛杀,伍子胥不得已逃往吴国,这才有了吴国的崛起以及之后的柏举之战。虽然太子建死在了郑国,但他有一个儿子一直跟随伍子胥并且长久居住在吴国,这个儿子名叫胜。
柏举之战惨败之后,楚国君臣一心、休养生息、重视民生,国力渐渐恢复。而此时的令尹子西想起了身在吴国的胜,于是打算把他召回来。对于这个想法,叶公沈诸梁极力反对。
“当年太子建是被人陷害才出逃郑国,最终身死异乡。我明白令尹这么做是为了补偿,但听说胜性格狡诈,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贸然把他召回,恐怕会有隐患。”叶公说道。
“我却听说他这个人诚信而且勇敢,性格狡诈可能是由于思虑缜密,不安分守己可能是经常打破常规,况且他久居吴国,对那里的情况十分了解,如今楚国正是用人之际,急需要一个像他这样的人镇守边关。”子西不以为意。
叶公看了看子西,知道对方已经拿定了主意,只好一边摇头一边认真地对他说:“诚信必须符合仁,勇敢必须遵从义,胜虽然不怕赴死而且言出必行,但却不问是非、不分对错。您将来一定会后悔把他召回楚国的。”
虽然叶公的话很有道理,但子西并没有听从,最终还是将胜从吴国召回,令其守护在吴楚的边境,号“白公”,因此他又被称为“白公胜”。说起子西和白公胜,其实两个人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白公胜是子西的侄子。
楚平王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太子建、子西、子期、子闾和太子壬。太子建含冤出逃并且死在郑国之后,楚平王也离开了人世。由于太子壬年幼,很多权臣公开表示支持子西继任君位,但子西并不贪恋权力而是力挺自己的弟弟,有了他的支持,太子壬顺利即位,史称“楚昭王”。
昭王即位后的第十年,由于柏举之战惨败,郢都陷落,因此迫不得已出逃到了国外。接下来,一方面子西和子期等人收拾残部,另一方面申包胥向秦国请求救援,最终,楚秦联军击退了吴军。成功复国以后,昭王便任命子西为令尹,子期为司马,在君臣齐心协力之下,楚国的实力得以恢复,逐渐拉近了和晋、吴等其他诸侯的差距。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临死之前他想让子西继任楚王,但子西再次拒绝了君位的诱惑。昭王又想让位于子期和子闾,但也得到了同样的回答。最终,昭王的儿子章即位,史称“楚惠王”。
通过上文的记叙,可以看出子西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贤臣,他召回白公胜的举动在当时看来也完全合乎情理,那么叶公的担心最终会成为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