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胜之乱(下)
“杀死君王,烧毁府库,大事成矣。不知道您在犹豫什么?”石乞不断地催促白公胜。
“弑君不祥,烧毁府库就失去了财物,即使成功了,以后又该如何治理楚国呢?”白公胜并不赞同石乞的建议。
“恭敬地侍奉神灵就会受到上天的保护,勤政爱民就会得到无尽的财富,这有什么好担心的?”石乞继续劝道。
虽然石乞的话很有道理,但白公胜依旧下不了决心,只是命人把楚惠王押解下去,接着他立刻去找楚平王五个儿子中的最后一个,也就是自己的叔叔子闾,打算让他接替楚惠王成为新一任的国君。
子闾听罢不仅没有欣喜,反而大声斥责白公胜:“如果你是为了安定楚国、整顿王室,无论任何要求我都会鼎力相助。可自归国以来,为报私仇你竟然颠覆王室,置国家存亡于不顾。若与乱臣贼子为伍,我死后将如何面对你的父亲以及王室宗亲?”
白公胜听到这里火冒三丈,立刻拔剑杀了子闾。但待他冷静了之后竟然有些手足无措,因为此时的局面突然变得无法收拾。这次政变虽然实施得非常成功,但白公胜对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显然没有思虑周全,当他还在权衡利弊的时候,曾经劝诫过子西的叶公沈诸梁的勤王之师已经抵达郢都。
得知叶公率领军队已兵临城下的时候,那些被迫依附白公胜的王公大臣立刻倒戈,整个局面瞬间发生了逆转。叶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一举击溃了叛军。看到自己功败垂成,白公胜再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失去斗志的他踉踉跄跄地跑到了附近的山中,最终选择了自杀。于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内乱又骤然结束了。
白公胜之乱的故事进行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我看来,他发动这场叛乱本身毫无意义。
前文所提到的崔杼叛乱的起因是被戴了绿帽子,他的目标是齐庄公;田、鲍、栾、高的政变是因为庆封专权,他们的目标是庆氏一族,这些在逻辑上都可以说得通。但白公胜的大仇伍子胥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替他报了,如果还有怨恨的话,他回到国内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夺权,因为现在楚惠王的国君之位本来应该是属于他的,但他却一直致力于攻打郑国。通过追述我们知道,当初被郑国收留的太子建是因为妄图联合晋国灭掉郑国所以才被杀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攻打郑国除了彰显他父亲的不义之举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杀掉子西和子期的行为,让白公胜和他父亲一样被贴上了恩将仇报的标签。
虽然石乞建议杀掉国君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白公胜因为怕背负骂名所以不愿这么做,因为怕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不愿自立为王。最终,不分是非、不问对错,不顾大局、只重私利的白公胜自然无法成为胜利者,他的人生和他父亲一样,虽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却丝毫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