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与井田制

八、分封制与井田制

西周灭掉殷商之后,周武王以及周公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

被分封的对象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前朝的遗民,比如宋国是由殷商后裔建立的;第二类是异姓功臣,比如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太公;第三类是姬姓贵族。其中,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周天子觉得把土地交给自己的血亲更加放心。

这两次大规模的分封结束以后,就形成了周王室掌控王畿地区,诸侯国控制王畿之外疆域的格局。由于王畿之外的部分地域并不完全受周王室的控制,很多被分封的国君实际上还需要开疆拓土、教化民众。最终,经过这些国君的共同努力,周代的疆域较之夏、商两代扩大了许多,由此可见,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天子会通过巡守、会盟等手段对诸侯进行统治和管理,同样也会在人事安排上对诸侯进行一些干预,比如前文提到的齐国“二守”的国氏、高氏就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但实际上,正是由于诸侯国独特的作用,国君可以世袭并且拥有近乎绝对的人事权、财权和兵权,所以在诸侯国内部,国君已经和天子并无区别。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实力非常强大,因此,诸侯国对天子颇为忌惮。但平王东迁之后,天子控制的版图大大缩减,实力也不如以前。王权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霸权的兴起,由强大的诸侯国代替周王室管理天下。

通过简单的梳理,我们看到了天子的衰落以及诸侯的崛起,而在诸侯国的内部,国君与卿大夫的关系其实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这是因为分封制并不仅仅存在于周天子和诸侯这一层面上,国君对其卿大夫也进行了分封。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和国君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一样,可以世袭并且拥有自己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只不过在名称上稍微变了变,“国君”变成了“宗主”,“诸侯国”变成了“采邑”,“卿大夫”变成了“家臣”,“军队”变成了“私兵”。春秋时期,许多大国卿大夫的实力已经超越了中小型的诸侯国,他们甚至不用国君出手,仅靠自己的私兵就能独立完成对外作战并取得胜利。因此,周天子遇到的一切问题,诸侯国的国君也同样会遇到。春秋中后期,各国国君被架空甚至是被杀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既然分封制已经成为诸侯国不稳定的根源,那么通过限制、收回受封人的权力甚至废除分封制,是不是就能解决目前的问题了呢?这样的想法固然没错,但实际上却很难实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接下来有必要了解一下周代的另一项制度——井田制。

由于灌溉的需求,西周时期的耕地需要建立在河流的附近并且被平均分割,这样可耕作的田地整体看起来很像一个“井”字,井田制也因此而得名。农耕时节来临的时候,周天子会率领众大臣举行盛大的“籍礼”,然后召集所有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来到耕地上进行耕作,而统治者也会将耕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产出归于周王室,私田的产出归于劳动者。

井田制其实就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制度,这在当时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正是由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交通运输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周王室所掌控的王畿地区在规模上会有一定的上限,所以,多出来的土地分封给诸侯,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分封制、井田制及其他各项制度的作用下,西周王朝平稳地发展了二百多年。但到了春秋时期,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工具的出现打破了所有的平衡,它就是铁器。

西周时期,人们一直使用的是石制和木制的生产工具。到了春秋时期,铁器虽然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但它的出现已经使灌溉面积和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难度大大降低。按照正常的逻辑,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随之而来的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朝堂政治开明的一派欣欣向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春秋时期却是天子、诸侯不断失去权力,社会的各个阶层全都乱成了一锅粥,这又是为什么呢?

起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原因,集体生产的规模较大,涉及的人数也较多,因此所要进行统一管理的土地面积也很大,这就需要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拥有等同于天子的权力才能完成,这也是分封制的合理之处。但随着铁器的出现,需要集体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小,人数也越来越少。卿大夫在自己封地上也能独立完成集体生产,这样一来,在采邑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拥有绝对权力的卿大夫对国君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和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一样,卿大夫和国君的关系也从从属关系演变成了竞争关系。因此,在诸侯国内部,世家大族和国君之间的斗争日益升级,世家大族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残酷。

面对日渐丧失的权力和觊觎君位的卿大夫,各国国君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在春秋末期,各个诸侯国都开始实施一些改革方案,比如鲁国的“初税亩”,郑国的“为田洫”,但它们的影响力完全无法和战国时期的变法相提并论。因为这些措施实际上只是对卿大夫的采邑征收赋税,不仅无法动摇他们对于采邑的掌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世家大族对于土地的掠夺;而诸侯们虽然通过此类税收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但卿大夫都会将这些税收转移到普通劳动者身上,反而增加了国君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所以,逐渐提升的生产力使得原有的各种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而新的制度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君的权力不断下移,土地不断丧失,而且,随着卿大夫阶层的崛起,国君也很难从他们手中收回曾经赋予他们的权力,因而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权。

介绍完了周代的两项重要的制度,我们再回到剧情当中来。田恒弑君却没有被诸侯群起而攻之,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交手段,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各个诸侯国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此时的吴、越两国已经拉开了争霸战争的序幕,晋国六卿忙于内斗,无暇管理国际事务。而南方的楚国也即将陷入到内乱当中,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