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弑杀简公
阚止被关在门外之后,顿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立刻召集私兵前来救驾,不明白其中缘由的国人们看到浩浩荡荡的私兵杀向公宫,都以为阚止谋反了,而此时控制住齐简公的田恒便以此为由调集国君的侍卫进行抵御,但这些兵力显然是不够的,田恒又命令自己的私兵加入战斗,这样一来双方的实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被前后夹击的阚止无力抵抗,只能仓皇出逃。可能这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连路线都没来得及规划的他竟然跑到了田氏的领地丰丘。田氏的族人看到狼狈不堪的阚止后立即将其抓获。最终,阚止被杀死在丰丘的城外。
阚止死后,齐简公陷入到恐惧之中。为了自保,他和身边的近臣计划着离开齐国,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出逃的机会,听到风声的田恒立刻囚禁了他,同年六月二十一日,担任国君仅仅四年的齐简公惨死在田恒的刀下。
田恒弑君之后,为了防止各国诸侯联合伐齐,首先把曾经侵占鲁、卫两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然后和西边晋国签订盟约,最后又与南方吴国、越国互通使臣。正是他这一系列的举措,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待局面稳定之后,田恒便立齐简公的弟弟公子骜为君,史称“齐平公”。随后,大权独揽的田恒不仅将齐国的各大家族尽数铲除,而且还将他们的土地划为己有。自此,田氏的封地比国君的土地还要多,田氏一族在齐国的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而当年“ 八世之后,莫之于京”的谶言也在田氏第八任宗主田恒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简公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鲁国,时值暮年的孔子对于田恒谋逆的行为异常愤怒,斋戒三天之后便请求国君鲁哀公出兵攻打齐国。
“田恒弑杀国君,百姓必然不会亲附于他,这正是攻打他的绝佳机会。”孔子说道。
尽管孔子的话合情合理,但鲁哀公对这件事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平淡地说道:“鲁国在连年的战争中不断被削弱,目前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出兵。先生若要执意伐齐,还是去问问季孙氏的意见吧。”
听完国君的话,孔子无奈地摇了摇头。其实鲁哀公所言不无道理,第一,鲁国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弱国,自顾尚且不暇,哪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情。第二,鲁国现在是季孙氏执掌朝政,国君并无实权。孔子虽然对卿大夫执掌国政、架空国君的现象深恶痛绝,但面对这种春秋末期各大诸侯国内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他也无能为力。为什么到了春秋的末期,各诸侯国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其实和周代的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