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恰如其分
宴会上,陈完和齐桓公既没有畅谈天下大事,也没有一言不发只顾豪饮,为什么只是一次看似普通的劝诫,就让齐桓公满意地离开了呢?是因为陈完的话虽然跟酒有关系,但其目的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既不是为了提醒对方保重身体,也不是为了说明醉酒会耽误朝政,而是告诉齐桓公深夜伴君饮酒这样的行为违背礼仪。陈完如此表达,只是为了凸显出自己是一个重视礼仪、注重规矩的人,既然到了齐国,就一定会恪尽职守,绝不会有非分之想。
接下来,我们再从齐桓公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件事。可以肯定的是,这位伟大的君主完全理解了对方的意图。但仅仅是因为陈完恰到好处的表达,就能彻底打消他的疑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齐桓公当年和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若不是得到了国、高两大家族的支持,恐怕也不会那么顺利。因此,对权臣既要提防、又要拉拢的困局,让任何一位君主都头疼不已。齐桓公的忧虑是针对每一位可能威胁到君权的大臣,这其中不仅包括在齐国盘踞多年的大贵族,也包括在齐国毫无根基,但却执掌权柄的管仲、鲍叔牙,甚至还包括将来可能会威胁齐国的陈完。但此时的齐国还没有称霸天下,招揽各国的贤才是齐桓公实现霸业的基础,为了将自己重视人才的美名远播,无论如何他都不会为难陈完的。
剧情进行到这里,齐桓公和陈完的故事就结束了。我在上一本书《解晋》的结尾曾经提到过,下一本书会从一些家族、群体、著名人物入手开展新的故事。如果看过我的《解晋》一书,可能会了解到晋国的灭亡是由于大家族的瓜分。但是这些大家族为什么能够威胁君权,而且他们到底是怎么发展的,我以往的书中还没有详细讲到。因此,思虑了很久,我的新书最终选定了齐国陈氏,也就是田氏家族, 想通过描述它发展的过程和诸位一起探讨一下春秋末期世家大族执掌一国权柄的现象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原因。
由于“陈”和“田”在古代读音相似,因此陈完又叫田完,他的后代又称“田氏”。陈完去世之后,接下来的两位继任者田稚和田湣都默默无闻,直到第四任宗主田须无(又称田文子)继任,田氏一族才开始在史书中频繁出现。既然当时的谶言说的是“五世其昌,并于正卿”,那么我们就从田氏家族的第五任宗主田无宇(又称田桓子)为起点,正式拉开田氏家族兴衰史的序幕吧。
接下来要叙述的这个故事,就是《解晋》里面讲到过的“季札观乐”。只不过现在需要站在齐国的角度重新看一看公子季札的这次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