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祸不单行

十四、祸不单行

齐国的卿大夫们杀死国君,一方面是出于自保,按照齐悼公怀疑谁就处死谁的趋势发展下去,鲍牧就是大多数人的下场,但更迫切的动机是想让夫差趁此退兵,毕竟吴国目前的实力已经可以和晋国比肩,一旦开战恐怕很难有胜算。既然吴国伐齐是因为悼公的出尔反尔,那就把罪魁祸首除掉。但齐国的众臣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上文提到过,吴王夫差出兵齐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霸业,有理由要打,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要打。得知齐悼公已死,夫差没有退兵,而是很快又找到一个伐齐的理由,那就是要为死去的齐悼公报仇。有了这个看似名正言顺的借口,他一边下令让联军大哭三天表示哀悼,另一方面派遣大夫徐承作为先锋,率领军队从海上进攻齐国。

吴王夫差的举动显然出乎了齐国众臣的预料,但如此一来,身处绝境的卿大夫们反而齐心合力、众志成城,群龙无首的齐国竟然在各大家族的通力合作下打败了吴国的这支先锋军,这让本以为会旗开得胜的吴王大跌眼镜,思虑再三,夫差忍痛取消了这次北上伐齐的行动。

吴军退兵的消息传到临淄,齐国上下一片欢腾,但他们还没来得及松上一口气,晋国正卿赵鞅突然对齐国发动了进攻,而这一次,齐国再也无力抵挡。但幸运的是,晋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兵力,在占取了犁地(今山东省临邑县西)和辕地(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北),拆毁了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的外城之后就鸣金收兵了,而晋军的撤退让突遭祸乱的齐国最终安定了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危机解除以后,卿大夫们共同拥立了齐悼公之子公子壬为君,史称“齐简公”。

如果不是吴、晋两国接连对齐出兵,田氏一族将会顺理成章地接替国、高两家执掌朝政。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把齐国的政局搅得天翻地覆,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国、高两家的新一任宗主国书(国夏的儿子)和高无丕(高张的儿子)夺回了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齐国政坛上再一次形成了国君与二守联手主政的局面。

待一切都稳定了之后,公元前484年,为了报复鲁国协助吴国伐齐,齐简公发布命令,派遣国书、高无丕率军攻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