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白洋淀历史演变
白洋淀的形成源于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即修渠筑堤、引水蓄塘的结果(何乃华等,1994),从其发育至今经历了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扩张、收缩、解体等逆向演变阶段,逐渐形成如今东西长约39.5km,南北宽约28.5km,总面积约为366km2的白洋淀湿地(常利伟,2014;齐昱涵,2018)。白洋淀最初为散落在华北平原集中凹陷之中的蝶形盆地,历史上淀泊总面积近3000km2;宋朝时,白洋淀为宋辽边界,由于塘泺防线修筑白洋淀进入淀泊格局的重要形成时期;明朝中叶至清朝时期筑堤注水,白洋淀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治年间,新安北堤与防水埝的兴修使得以安新、雄县、容城、徐水等低洼蓄水区从白洋淀分离,至此白洋淀面积减少为561km2(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20世纪中叶以来,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洪涝灾害,开始大量兴修水库,疏浚河道(袁勇等,2013),由于气候变化和山区水库蓄水,河道径流逐渐减少甚至断流,白洋淀入淀水量得不到保障,湿地面积开始逐渐萎缩;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最终形成了由千里堤、南新堤、四门堤、防水稔、新安北堤等堤防四面为界,由淀内3700余条纵横交错的沟壕分割形成的143个大小不等又互相连同的淀泊(程伍群等,2018;王凯霖等,2018;李海涛,2019)。
然而,据白洋淀十方院水文站资料记载,1919—2010年,白洋淀年内或全年出现干淀的年份共计19年,入淀年径流量在1971年发生减少突变(王青等,2013;邱琳,2017),并于1982年干涸,后经1988年强降雨而使淀区得以恢复;从2000年开始,白洋淀死鱼事件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为解决白洋淀湿地缺水、生态系统失衡的局面,1981—2010年,河北省通过海河流域的王快水库、安各庄水库、西大洋水库和岳城水库对白洋淀进行了26次人工调水补给(张赶年等,2013);2018年4月16日起,南水北调的长江水通过闸口24h不间断给白洋淀补水。截至2018年6月20日,南水北调已向白洋淀补水1.18亿m3;2019年2月1日,黄河首次向雄安新区实施生态调水,历时28天,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程圆满结束,入淀水量共计3500余万m3,有效调节白洋淀水位,提高白洋淀水动力条件,改善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如今的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选址定位的重要依托,其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受到了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委和河北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各方积极努力,以重现昔日“水到白洋阔连天,暮云浮笔画峰峦”的盛景,一个“苇绿荷红、水清鱼肥”的魅力新水乡正逐步呈现(图1.1)。
图1.1 白洋淀风貌(参见文后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