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白洋淀湖泊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

4.5 白洋淀湖泊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

在湖泊沉积物/土壤中,通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水体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各种物质的循环、转化,进而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湖泊沉积物/土壤中,所有生物都参与了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微生物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诸如种群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物质转化途径丰富多样等,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常把微生物数量作为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环境中微生物数量的多少及其活性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该环境中物质循环的状况。通过对湖泊中不同生理功能类群细菌数量的检测和分布状况的分析,可以推测该水体环境中生源要素的循环状况。在湖泊沉积物中,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地理位置、营养成分、透光性、氧气浓度、沉积深度、季节温差、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以及分布状况存在各种差异。如常见的好氧细菌、厌氧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4种主要功能类群的细菌,它们在各种生态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在碳、氮元素的物质循环以及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湿地氮素的循环主要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进行。湿地硝化作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将—N转化为—N的生物过程,可以分为—N到亚硝酸(氨氧化)和亚硝酸到硝酸(亚硝酸氧化)两个转化过程,主要由两类化能自养微生物完成,即亚硝酸细菌进行—N的氧化,硝酸细菌完成亚硝酸的氧化(刘志培等,2004)。硝化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湖泊及海洋等环境中。目前参加硝化作用的细菌主要有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硝化球菌属(Nitrococucus)、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Buchanan et al.,1974)。另外,有些异养微生物也能进行硝化作用(Castignetti et al.,1984),如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Daum et al.,1998)、脱氮副球菌属(Paracoccus denitrificans)(Moir et al.,1996)、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Anderson et al.,1993)等,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低碳条件下进行硝化作用,也可以在有机土壤环境中进行硝化作用(Tate,1977)。

一方面,反硝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全球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没有反硝化作用,大气将会成为无氮的气体,在氮饥饿时地球上生物生长停止的同时,地球氮的供应将以硝酸盐的形式聚集在海底;同时,反硝化作用也有助于污水纯化和饮用水的净化。另一方面,反硝化作用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施入土壤中的氮肥,30%以上由于反硝化作用变成N2而损失掉。此外,反硝化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NO、NO2和N2O,这些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并破坏臭氧层结构(刘学端,2003;Conrad,1996)。参与反硝化作用的细菌主要有反硝化微球菌(Micrococcus Denitrifican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asa)、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oniformis)、反硝化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反硝化色杆菌(Chomobacterium sp.)、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等。据资料表明,从根际土壤分离的细菌,65%具有反硝化能力,且水稻根际的反硝化细菌数量达18×106个/g土,其R/S(根际土/非根际土)值一般为1~514,这种差异因土壤类型而异(李振高等,1993)。李振高等(1993)在实验中发现,从水稻根基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反硝化细菌占细菌总数的50%~70%以上,并且两者呈现正相关(P<0.01),由此说明反硝化细菌没有专一性,可以认为大多数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均为潜在的反硝化细菌。

在湿地氮素循环中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主要由细菌完成。因此,本章节以小杨家淀实验区为例,研究了白洋淀湖泊湿地细菌总数、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期分析其与氮循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