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生物资源

1.3.6 生物资源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对维持京津冀气候、改善温湿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资料记载,白洋淀物种丰富,淀内有大型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生动物、野生鸟类等多个物种,更是大鸨、丹顶鹤、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和珍惜濒危动物的栖息乐园。白洋淀常见大型水生植物47种,其中挺水植物21种、沉水植物15种、浮叶植物7种、漂浮植物4种。但随着淀区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有所减少。

1.3.6.1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其种类变化和丰度组成对水体水质产生直接的影响(Cardinale et al.,2002)。白洋淀浮游植物物种调查结果如图1.4所示。由结果可知,1992年淀内浮游植物共162种,隶属于8门42科85属,优势种为蓝藻、绿藻、裸藻和硅藻;后淀区遭受干淀危机,直至1998年淀内来水,浮游植物种类增值258种,隶属于8门10纲23目41科98属,并以绿藻为优势物种,占全部浮游植物种属数的45%;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淀区内浮游植物8门183种,其中绿藻门69种,占全部浮游植物种属数的37.7%;淀区内浮游植物群落已由蓝藻—硅藻型逐渐向蓝藻—绿藻型转变(李源,2010;刘存歧等,2016)。

1.3.6.2 水生植物

综合近年来研究调查结果(李源,2010;郑志鑫等,2017),白洋淀区水生植物名录如表1.2所示。由统计结果可知,2013—2015年调查中共发现水生植物(图1.5)39种,隶属于19科30属,其中挺水植物15种,占总数的38.46%;沉水植物13种,占总数的33.33%;浮叶根生植物共9种,占总数的23.08%;漂浮植物2种,占总数的5.13%。淀内优势物种为芦苇(图1.6)、金鱼藻、狭叶香蒲、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同时,芦苇也是淀区主要的经济和生态调节作物,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污水、改善水质、维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价值。淀内分布面积较广的优势群落为芦苇群落、狭叶香蒲群落、金鱼藻群落、莲群落(图1.7)、水鳖群落、龙须眼子菜群落、紫萍和槐叶萍群落。与1992年调查结果相比,白洋淀水生植物具有以下特征:①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植物种类减少;其中旱苗蓼、萤蔺、莎草、华刺子莞、针蔺、锥囊苔草、假稻、水葱、水蒿、蔊菜、焦草等挺水植物未被发现;黄花狸藻、梅花藻等沉水植物未被发现。②水生植物优势群落发生改变,水生植物群落生物量大幅下降;原本的茨藻、荇菜、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优势群落消失;优势群落存在由沉水植物优势群落逐渐向挺水植物优势群落转变的趋势。③水生植物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减少;水生生态系统内移,淀区具有向沼泽化发展的特征。

图1.4 白洋淀浮游植物物种调查结果(1992—2010年)(李源,2010;刘存歧等,2016)

图1.5 白洋淀主要水生植物(参见文后彩图)

图1.6 白洋淀水生植物芦苇(参见文后彩图)

图1.7 白洋淀水生植物荷花(参见文后彩图)

1.3.6.3 种子植物

2013—2015年,郑志鑫等(2017)通过踏查、路线调查、访问调查、现场观察、现场摄像、拍照及采集标本等方法,对白洋淀湿地境内的种子植物物种数量及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白洋淀共有种子植物72科223属371种,其中共有被子植物71科221属369种,占总科目数的98.61%,被子植物中包括双子叶植物56科159属263种,分别为白洋淀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7.78%、71.30%、70.89%;单子叶植物16科64属108种,分别为白洋淀湿地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22.22%、28.70%、29.11%;淀内裸子植物种类比较单一,仅为1科2属2种;另外发现外来物种23种,隶属于17属11科,其原产地多为美洲,可能与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与美洲较为相似有关,其中对白洋淀湿地生境危害较严重的外来物种为三叶鬼针草、反枝苋等,中度危害等级的为皱果苋、刺苋等,结果表明,淀内湿地植物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和入侵危害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4)、《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1) 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此次调查发现白洋淀淀内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野大豆(Glycine soja);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即睡莲(Nymphaea tetragona)、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芡实(Euryale ferox)、美蔷薇(Rosa bella)、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四角菱(Trapa quadrispinosa)、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 L.)、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小黑三棱(Sparganium sim plex)、荇菜(Nymphoides peltata)、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和半夏(Pinellia ternata)。调查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化程度较高;属的分布区类型远远多于科的分布区类型,但二者的优势类型高度一致;淀内世界分布属和热带分布属的种子植物较多;发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但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野大豆的分布区也越来越小;另外,湿地内外来物种的出现当在今后给予重视。

1.3.6.4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多数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水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其群落结构、优势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将发生改变,因此可作为水环境质量状况的指示物种(谢松等,2010b;宋关玲等,2015)。调查表明,1958年,白洋淀淀内有底栖动物35种,优势物种为蚌类;1975年,白洋淀蚌类的数量大减,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淀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1980年调查结果显示,淀区的螺类可达5个/m2;2006年12月、2007年3—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2011年,淀区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3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白洋淀内底栖动物的种类减少了62.86%,优势物种由原来的蚌类转变为蜗牛、螺类和水生昆虫(高芬,2008;蔡端波等,2010;谢松等,2010b;张璐璐等,2013)。同时,基于底栖动物的湿地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徐梦佳等,2012),离污染源较远、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枣林庄为健康状态;烧车淀、光淀张庄、东田庄和采蒲台水域,受淀内及淀中村居民生活排污的影响处于亚健康状态;圈头受到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处于不健康状态;鸳鸯岛水域受府河污染携带与旅游活动干扰影响大,处于不健康状态,且在所有样点中健康状况最差;王家寨和寨南水域周边村庄和农田分布密集,生活污水、农业源与水产养殖导致水域健康受损较为严重,处于不健康状态。淀内水产养殖业、农业种植、生活排污、旅游业等人为干扰是淀区内底栖动物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淀区水环境和水生态健康。

1.3.6.5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作为水环境食物网中的初级消费者和被捕食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水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高芬,2008)。调查表明:1958年,白洋淀淀内发现的浮游动物可分为原生动物、担轮动物、节肢动物3种门类,共计85属,其中原生动物38属,包括鞭毛纲4个属、纤毛纲20个属和肉足虫纲14个属,轮虫60种,枝角类29种;1975年,底栖动物种数有所减少,其中原生动物为24属,轮虫49种,枝角类23种;1989年,调查发现白洋淀内浮游动物33属共205种,其中原生动物13属31种,轮虫11属119种,枝角类6属43种,桡足类3属12种;1993年,淀区发现原生动物77种(属),其中鞭毛虫27种(属),肉足虫13种(属),纤毛虫37种(属);2014年,白洋淀府河支流共检出浮游动物81种(不包含原生动物),其中轮虫56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6种。由调查数据可知,1993年淀区原生动物种属明显增加,主要由于调查方法有所差异导致。总体看来,淀区内浮游动物的门类由3种增加为4种,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变化较大;浮游动物作为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指示生物,当水环境遭受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浮游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但其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增加,200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纤毛虫作为淀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随区域内TN、TP、BOD5含量的增高而增加(冯建社,2005;高芬,2008;张铁坚等,2016)。

1.3.6.6 鱼类

20世纪50年代,白洋淀鱼类丰富,但随着白洋淀的演变以及水环境的变化,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其变化情况如图1.8所示。调查表明(高芬,2008),1958年,白洋淀栖息着鱼类11目17科50属54种,经济鱼类以鲤科为主,鲶科、鳅科、鲳科和鲑科次之,此外,还栖息有溯河性鱼类鲻科、鳗鲡科等;1975—1976年,受干淀和水质污染的影响,淀内鱼类资源种类减少,优质鱼出现小型化和低龄化的趋势,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共计5目11科33属35种,其中鲤科21种,占总数的60%,为优势种群,溯河性鱼类基本绝迹,青鱼、鲂鱼和草鱼等种群大量减少或基本消失;1980年,鱼类共计8目14科37属40种,其中鲤科25种,占总数的62.5%,经济鱼类种数下降;1989—1990年,淀区重新蓄水后,调查共发现鱼类5目11科23属24种,其中鲤科13种,占总数的54.17%(曹玉萍,1991);进入21世纪,随着淀内水生态环境的恶化,淀中耐污染、耐低氧的鱼类数量增多,尤其是鲫鱼类,现已转变为明显的优势物种;2001—2002年,调查共发现鱼类7目12科30属33种,其中鲤鱼17种,占总数的51.5%,并发现鲻科、鳗鲡科等溯河性鱼类(曹玉萍等,2003);2007—2009年,得益于“引黄济淀”调水工程,共采集到鱼类资源恢复为7目11科25种,其中鲤科15种,占总数的60%,并发现马口鱼、棒花鱼、鳜鱼等一度绝迹鱼类的踪迹(谢松等,2010a;彭吉栋,2015)。

图1.8 白洋淀区域内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1.3.6.7 禽鸟类

白洋淀素有“天然氧吧”“鸟类故乡”之称。21世纪初,白洋淀共记录鸟类34科97种。2011年,据安新县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计,白洋淀鸟类已达200种,隶属于16目46科406属,包括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灰鹤、大天鹅、鹰科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王义弘等(2018)2016—2017年夏季调查结果显示,夏季共记录鸟类14目31科66种。其中夏候鸟34种,占总数的51.52%;留鸟20种,占总数的30.30%;旅鸟11种,占总数的16.67%;古北型鸟类1种,占总数的1.51%;优势种为东方大苇莺、麻雀、家燕,占鸟类总数量的38.94%;并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红隼);《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保护鸟类59种;河北重点保护鸟类22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中记载的物种3种,其中极危级物种1种(青头潜鸭),近危级物种2种(震旦鸦雀和白眼潜鸭);以上调查结果也说明,白洋淀为河北省部分珍稀鸟类夏季重要栖息地之一。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顶端的生物类群和珍稀濒危物种最多的生物类群,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的分布、数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强等,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