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白洋淀水质现状
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2017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图1.12),白洋淀水质多为Ⅴ类,多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其中2014年为轻度富营养水平。另外,由图1.13可以看出,2004—2015年,白洋淀Ⅳ类水质的水域面积逐渐减小,其中2008年和2014年水质有所改善。据河北省水质月报的统计数据(2018年1—12月),2018年间,3月、5月、6月、10月、11月白洋淀水质达到Ⅳ类水质,为轻度污染水平。近年来,白洋淀的水质总体在明显改善,水质类别由劣Ⅴ类、Ⅴ类逐渐改善为Ⅳ类,但距Ⅲ类水质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水域功能分类,Ⅳ类地表水水域环境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目前白洋淀淀区水质距其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功能定位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治理空间。
图1.12 白洋淀近年来水质变化及富营养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图1.13 白洋淀各类水质面积占比波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白洋淀近年来水质变化及富营养化情况如图1.12所示,2009—2017年,淀内水体多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2014年为轻度富营养水平,目前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BOD5、TP、COD。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的不断推进,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白洋淀水体的富营养情况有所改善,仅2018年7月和8月为中度富营养,其余月份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另外,白洋淀内源N、P负荷已成为加剧白洋淀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研究表明(杜奕衡等,2018),白洋淀沉积物存在严重的N、P污染,且沉积物中N的累积比P更加突出,尽管目前淀内水体营养盐污染指标中P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但对于淀区内沉积而言,N的累积现象不容忽视;从空间格局来看,人口分布密集的淀区北部和中部区域沉积物中的N、P含量总体高于南部,其中,郭里口村、泥李庄村和大张庄村附近区域内沉积物N、P赋存量明显高于淀区其他区域,成为对淀区N、P污染负荷较大的区域,对白洋淀水质及水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一特征说明人类活动是白洋淀沉积物N、P污染的主要来源;内源负荷对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存在较大贡献,当在今后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