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白洋淀湖泊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5.3.2 白洋淀湖泊湿地CH 4排放通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5.3.2.1 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CH4的排放通量特征

通过对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的连续监测可以发现,白洋淀湖泊湿地CH4的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由图5.3可以看出,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CH4排放通量都表现出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在时间上,除郭里口外7月、8月、9月三个月CH4排放通量较大;小杨家淀和王家寨实验区的CH4排放通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白洋淀湖泊湿地各实验区7—9月的CH4排放量可以占到各区全年排放量的90%以上。

在空间上,三个实验区的陆地区CH4排放通量均很小,有时会监测到吸收现象;湖滨带和湖心区的CH4排放通量都较明显,且湖滨带的排放通量通常大于湖心区,说明湖滨带也是白洋淀湖泊湿地CH4排放的活跃区域。和N2O排放通量的规律相一致,CH4的排放通量在全淀范围也表现为:郭里口<小杨家淀<王家寨,与这三个实验区沉积物/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相一致。沉积物/土壤中的有机质除其本身所含有的有机物降解外,大部分来源于有机肥料和植物根系分泌物及老化脱落的细胞,它们都是沉积物/土壤中CH4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王家寨实验区人为投掷的鱼饵及鱼的排泄物都使沉积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进而促进了CH4的产生和排放。

为了更好地说明白洋淀湖泊湿地CH4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下面仍以小杨家淀实验区为例进行分析。

5.3.2.2 CH4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

小杨家淀实验区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在夏季高,其他季节低,如图5.3(a)所示,7—9月CH4的排放通量占整个实验期CH4排放通量的95.15%,与太湖梅梁湾的观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王洪君,2006)。这种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主要与湿地CH4的形成机制有关。

图5.3 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CH4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图

复杂有机物形成CH4是两类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一类细菌分解复杂有机物而产生可为产甲烷菌利用的简单有机物或H2/CO2,这些物质被产甲烷菌利用形成CH4。由此可见,微生物是CH4产生多少的直接影响因素。在白洋淀湖泊湿地中,7—9月是一年中温度和湿度都较高的时期,也是大多数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的阶段,其各种生理活性也达到最大,因此,夏季成为白洋淀湖泊湿地CH4排放通量最大的时期。

5.3.2.3 CH4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

小杨家淀实验区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由图5.3可知,CH4排放通量表现为:湖滨带>湖心区>陆地区。由于CH4的产生要求严格的厌氧环境,而在陆地区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使得陆地区土壤厌氧层比较深,CH4的产生和排放受到一定的抑制,某些情况下扩散进好氧表层的CH4甚至可以全部被消耗掉。CH4是甲烷氧化细菌生长代谢的唯一能源及主要碳源,所以当土壤好氧表层CH4浓度不足以满足甲烷氧化细菌生长时,就会表现出土壤对CH4的吸收状态。湖心区的排放通量为0.04~46.95mg/(m2·h),比太湖梅梁湾的排放通量略高,可能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关。湖滨带是白洋淀湖泊湿地CH4排放的主要区域,在整个实验期间,湖滨带CH4的排放通量占整个实验区排放通量的74.14%。湖滨带CH4的高排放通量与其特殊的环境密切相关。

湖滨带是水陆交错的区域,有水域良好的厌氧环境,又有大型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条件都为CH4的产生、传输和排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淹水环境下,沉积物中甲烷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专性矿质化学营养物在产甲烷菌的参与下,以H2和有机物作为H供体还原CO2生成CH4,或直接利用甲酸和CO形成CH4;另一种是,甲烷基质营养物在产甲烷菌的参与下,通过对含甲基化合物(主要是乙酸)的脱甲基作用而形成CH4,这是生成CH4的主要途径。湖滨带的植物可以降低水流和波浪的动能,从而导致来自开阔水体和陆地的富含营养的颗粒物沉降,以供给充足的碳氮源,同时凋落的植物秸秆也可以提供大量的营养源,这些都是CH4产生的底物。CH4的传输包括扩散、气泡和植物通气组织传输三种方式,其中通过植物通气组织传输的CH4常常超过扩散和气泡传输,占湿地排放量的50%~95%,是湿地CH4最重要的传输途径。

尽管湖滨带的面积很小,但是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其排放通量不可忽视,湖滨带CH4的排放可能对整个水域CH4的排放量产生较大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相对水体来说,湖滨带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热区,具有极高的甲烷排放通量;尤其是在富营养化湖泊中,漂浮藻体易于在下风向的湖滨带富集(Verhagen,1994),这已成为世界湖泊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藻体含有大量新鲜的有机碳,特别是在植被型湖滨区,这就更有利于CH4的产生。已有研究者指出,进行CH4温室效应的区域评估,必须单独考虑有植被生长的湖滨带(Kankaala et al.,2004;Kankaala et al.,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