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淀区经济结构
白洋淀人民依托淀区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水经济。淀区的传统产业为渔业和芦苇产业。水区、淀边区的人民除部分经营少量土地外,世代主要靠打鱼、编织为生,而距淀稍远的人民则以苇编和务农为业。渔业成为白洋淀的重要产业,为淀区及其周边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兴起,白洋淀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并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AAAAA级旅游风景区。
1.4.2.1 渔业
白洋淀渔业主要包括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两大类。白洋淀捕捞生产历史悠久。沧海桑田、几度兴衰,主要通过捕捞鱼、虾、鳖、蟹、贝;采摘水生植物的果、根、茎、叶。与此同时,历史上的白洋淀水质良好,生物丰富,利用沟壕、小型淀泊养鱼,淀区地理条件优越,淀内饵料充裕,为白洋淀养殖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然而,白洋淀历经沧桑,几度遭遇干淀危机,为改善白洋淀水域水体水质,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确保白洋淀行洪和水陆交通的安全,2018年9月,雄县和安新县先后出台发布关于禁止白洋淀水域水产养殖的“禁令”,并于2019年开始实施,通告指出,白洋淀水域不得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养殖的,务必于2018年10月31日以前自行清除养殖设施。在非休渔期间,取得捕捞许可证的渔民可使用符合规定的捕鱼网具进行捕鱼,保证市场供应。这一举措加快了对淀区内部违规水产养殖的清除,改善了水体水质并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当地水产畜牧局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在施行禁渔令后,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不断提升白洋淀野生鱼的产量和质量。2019年3月19日,安新县水产畜牧局在白洋淀水域开展鲢鳙鱼增殖放流活动,将140万尾、14万kg鲢鳙鱼种撒入白洋淀,此次增殖放流对白洋淀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环境修复和渔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4.2.2 芦苇业
白洋淀是全国著名的芦苇产区,淀内的芦苇经历代淀区人民的培植,汰劣择优,逐渐成为今天质优用广的芦苇品种,因产量庞大、质地优良而闻名遐迩。淀区芦苇年产量在7万t以上。“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淀区人民利用芦苇编制席、篓、箔、帘等制品,曾是淀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淀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白洋淀芦苇的黄金时期,而苇箔更是远销海外,深受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淀区苇田面积的缩减,鱼篓、苇席、苇箔市场逐渐走向落寞。然而,以苇画为代表的“芦苇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和生命力日趋显现。2009年,白洋淀芦苇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除芦苇画外,还有其他芦苇艺术编织品、装饰品。目前,安新县5家苇编工艺厂年产苇编工艺画1.5万幅,产值10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朱静等,2014)。以芦苇画为代表的芦苇艺术品因经济的进步、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不断显现(路涛,2017)。
1.4.2.3 航运业
由2013年《保定地方志》的记载资料可知,白洋淀淀区主航道是天津至保定航线的组成部分,为人工挖掘的深槽,自安州镇经安新县城、王家寨、李庄子、赵庄子、刘庄子、杨庄子、何庄子走通天河进大清沟子至任丘市枣林庄船闸,全长29km,航道底宽15~20m,为Ⅵ级航道,最高通航水位9.10m,最低通航水位5.90m。白洋淀客运码头及配套设施是1999年投资4300万元兴建,2000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客运码头的主码头为环形斜坡式,浆砌条石台阶,拥有泊位60个,码头总长度317m,宽度105m,开口处60m,最大靠泊能力1500t,日吞吐量可达万人以上。附港位于主港池东侧,长190m,宽85m,为封闭式条石护坡环绕而成,码头西侧为占地20600m2的码头广场,与码头相连接的有停车场3个,总占地4万余m2。修建专线公路及引道6km,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码头。
1.4.2.4 旅游业
2007年5月8日,白洋淀景区正式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图1.10)。白洋淀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和神秘性(廉艳萍,2007),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载体,承载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拥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白洋淀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开发禀赋上佳,雄安新区的设立更是为白洋淀旅游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有望帮助白洋淀完成世界一流景区的升级任务,并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白洋淀地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已成为白洋淀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正以其优美的湿地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领略自然之美,饱受革命文化熏陶。同时,淀区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使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1.10 白洋淀景区商业景观(详见文后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