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研究展望
本书所得结果可为当今白洋淀湿地污染物变化趋势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也可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成效提供考量依据,但由于本书开展时间较早,且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天气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些许不足,在此处对今后白洋淀湿地污染物相关研究工作的着眼方向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湿地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依据。
本书中研究及以往研究只针对白洋淀部分区域开展采样研究重金属污染信息,未来应对白洋淀整个区域展开全面研究,筛选出重点污染区域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不同价态的金属产生的毒性不尽相同,因此当进一步深入开展重金属的不同价态研究,获取不同价态金属在白洋淀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过程信息,从而对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针对白洋淀多介质环境中PAHs环境行为的复杂性,进一步深入研究控制湿地体系中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和关键过程,如开展大气-水体-沉积物交换模型的研究,获得PAHs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开展PAHs源排放特征研究,获得白洋淀湿地PAHs源成分谱信息,为更好地开展PAHs来源解析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开展PAHs化合物颗粒物-水分配机理研究,获得表征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oc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之间关系的线性自由能方程;扩展经典平衡分配模型,建立含炭黑(PSC)相的湖泊湿地PAHs颗粒物-水分配模型;开展炭黑对湖泊湿地PAHs迁移及归趋的影响机制研究,从而为湖泊污染物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研究提供支持。
氮素在各种形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生物作用是一个核心环节,本书中只对微生物数量和硝化、反硝化强度进行了研究,缺少对生物及其酶的种类、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对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评价不是很全面,今后可以对白洋淀湖泊湿地微生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白洋淀湖泊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来源有人为和自然来源等多种途径,因此,要准确定量湿地氮素的矿化、硝化和反硝化速率,需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例如同位素示踪,进一步细化湿地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建立湿地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为湿地系统除氮机理提供更完善的理论依据。
我国对湖泊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还不多,要解释湖泊湿地是温室气体的源/汇问题,必须对其进行长期高频次的观测,且观测频次要加大;在观测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经验模型和数字模型以期比较准确地估算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并对排放总量作出预测。
目前对温室气体的研究多采用静态箱法测定气体通量,该方法不仅在每次采样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为了保证气体的正常排放,不能对同一地点进行连续监测,因此,在野外观测点和观测频次的设计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故相对自动化的监测仪器进行长期多频率的观测对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