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白洋淀湖泊湿地氮素的时空变化研究

4.4 白洋淀湖泊湿地氮素的时空变化研究

我国大部分湖泊由于高负荷的营养盐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其中氮是主要的污染元素之一。即使在控制外源的条件下,内源的二次释放也可以长期维持富营养化状态,尽管底泥疏浚是直接去除内源的有效方法,但其成本较高,且很难大面积实施(Xu et al.,2003)。如何利用生态的方法降低内源污染,尤其是活性较强的氮,已成为多学科专家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湿地作为陆地和开阔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多种运动形态及物质体系的交汇场所,也是地球上能量交换、物质迁移非常活跃的一个地带。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其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综合效应,包括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硝化-反硝化作用、营养元素的生物链转化和微生物分解等过程,对湖泊氮素进行高效的去除(Watts et al.,1998)。

通过对白洋淀湖泊湿地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湖泊湿地的不同采样区,其环境条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章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各种形态氮素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连续监测,初步揭示白洋淀湖泊湿地氮素的迁移转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