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5.5.2 白洋淀湖泊湿地N 2O排放通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5.5.2.1 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N2O的排放通量特征

与白洋淀湖泊湿地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相似,N2O排放通量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图5.13可以看出,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N2O排放通量都表现出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在时间上,N2O的排放量在夏季较大,8月达到最大值;在空间上,湖滨带的N2O排放通量大多数时间都大于湖心区和陆地区,说明湖滨带是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主要区域,与N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一致。

从不同实验区N2O排放通量的多少可以看出,郭里口<小杨家淀<王家寨,这一关系与这三个实验区沉积物/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全氮含量的关系相一致,说明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2O的产生和排放。因为有机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充足的碳源,特别是对参与反硝化作用的一些异养细菌,有机质不仅是碳源同时又能充当能源。侯爱新等(1997)研究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N2O排放量呈正相关。

由于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较一致,且郭里口实验区N2O排放通量数据不全,因此,以下的分析均以小杨家淀实验区为例。

5.5.2.2 N2O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

由于温度、水分、氧气和微生物等环境和生物因素是影响N2O排放的重要因子,而这些因子在北方变温区直接受到季节的影响,因此,季节的变化会导致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量的改变,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见图5.14。

由图5.14可以看出,白洋淀湖泊湿地4月N2O排放通量较高,5月以后N2O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时间变化,即在5—8月N2O排放通量逐渐增加,8月达到最大,9月N2O排放通量减少,10月又出现小的峰值,之后呈现减少的趋势。

图5.13 白洋淀湖泊湿地不同实验区N2O排放通量变化特征图

白洋淀湖泊湿地地处季节性变温区,每年随着冬季气温的降低,水和土壤开始结冰,直到第二年2月底,气温逐渐回升,湿地表层冻结土壤开始融化,水体中的冰层渐渐变薄消失。进入4月,经过冻融的湿地土壤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氧气供应减少,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冬季死亡微生物释放的C和N又为融冻期存活的微生物提供必要的养分,使得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加(Panikov et al.,2000;Schimel et al.,1996)。此外,冬季的冰层也阻碍了N2O的扩散和排放,封闭在土壤中的N2O随着冰雪融化重新释放出来。因此,融冻期是北方湖泊湿地一年中排放N2O的一个重要时期,白洋淀湖泊湿地在4月N2O的排放量较高。

图5.14 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图

5月是北方较干旱的季节,降雨稀少,干热风经常发生,导致土壤水分损失较快。同时,这个季节正是芦苇快速生长时期,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被其发达的根系吸收供其生长利用,导致N2O的产生和排放显著降低,这一结果与马秀梅等(2005)的研究相一致。

6月以后,白洋淀湖泊湿地逐渐从干旱少雨的春季进入潮湿炎热的夏季,温度和降水都会逐渐增加,适宜的温度和土壤含水率使微生物代谢旺盛,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加强,促进了N2O的产生和排放。土壤温度通过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改变N2O的产生和排放速率,郑循华(1997b)等的研究表明,N2O排放通量随表层土壤日均温度的变化呈正态分布。孙丽等(2006)在研究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特征中发现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01,n=64)。Sommerfeld等(1993)的研究也表明,土壤温度升高会促进N2O的产生和排放。

进入8月,随着日平均温度达到全年最高值,白洋淀湖泊湿地的平均N2O排放通量也达到最大,平均值为130.91μg/(m2·h)。之后,白洋淀日平均温度逐渐降低,N2O排放通量也随之降低。但在10月却又出现较高的排放通量,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时的芦苇已经完全成熟甚至已经开始枯黄,使得光合作用减少,影响了对沉积物/土壤O2的输送,反硝化细菌活动深度变浅,利用表层充足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作用,进而增加了N2O的产生和排放,具体原因还待进一步研究。

5.5.2.3 N2O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

在芦苇生长季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白洋淀湖泊湿地N2O的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图5.15是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图。由图5.15可以看出,湖心区N2O的排放通量除4月外都较低,且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6月和9月均出现负值;陆地区则呈现出较好的变化规律,随时间变化N2O的排放通量平稳增加,8月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湖滨带是N2O排放通量变化最大的区域。

图5.15 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图

在4月湿地融冻期,白洋淀湖泊湿地N2O的排放通量表现为:湖心区>湖滨带>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冰层融化,封闭在土壤和水体中的N2O得以释放;另一方面,由于温度的升高,刺激了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土壤中积蓄一个冬天的有机质又为它们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从而使得湖心区和湖滨带硝化、反硝化作用增强,促进了N2O的排放,而陆地区上大量芦苇开始发芽,需要足够的C、N和水分,造成植物与微生物的营养竞争,从而表现为该区N2O排放通量的偏低。

5月时,由于北方温度升高、气候干燥,白洋淀水位开始下降,N2O的排放表现为:陆地区>湖心区>湖滨带。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加速了微生物的活动,因此在陆地区表现出N2O排放量的增加。而湖滨带是水陆交接的区域,芦苇生长密度少于陆地区,对土壤水分的滞留能力较弱,加上湖心区水位的下降,使得该区域土壤表层明显干化,土壤呈现氧化态,严重抑制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从而减少了N2O的产生和排放。

6月以后北方降雨逐渐增多,湖滨带土壤出现频繁的干湿交替现象,N2O的排放特征也表现为:湖滨带>陆地区>湖心区。湖滨带的干湿交替作用一方面保持了土壤的良好水分状况;另一方面创造了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氧化还原条件。硝化产物为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充足的—N源,促进了N2O的生成和排放,使湖滨带成为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通量最大的区域。陆地区生长旺盛的芦苇通过组织向根际输送氧气,在根际附近形成氧化区,将矿化形成的—N转化为—N,生成的—N通过浓度梯度扩散到远离根际的还原区进行反硝化反应,对N2O的排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小于湖滨带N2O的排放通量。而湖心区由于长期处于淹水状况,不利于N2O的产生和排放,所以表现为较小的N2O排放通量。由此可知,在植物生长季节中,白洋淀湖泊湿地N2O排放活跃区是处于水位变幅区的湖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