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白洋淀湖泊湿地氮素的时间变化特征
4.4.2.1 上覆水体氮素的时间变化
图4.26呈现了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中氮素的时间变化特征。由图4.26可知,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体中氮素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且各实验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图4.26 白洋淀湖泊湿地实验区上覆水中氮素的时间变化特征图
—N是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分,其变化特征表现出季节性。经过一个冬季的冰封期,白洋淀湖泊湿地中有机氮在缺氧环境下降解为
—N,且不能得到快速氧化而在水中积累,因此,在4月,水体表现出较高的
—N浓度。随着冰层的融化,水—气界面的气体交换作用增强,水中
—N被氧化为
—N,而浓度减少。6月以后,白洋淀湖泊湿地的温度升高,湿地中各种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也在增强,所以,水和沉积物中的有机氮被快速、大量降解,导致水中
—N浓度升高,在8月,小杨家淀、王家寨和郭里口水中
—N浓度都达到最大。
6月以后,—N的变换特征与
—N的相反,特别是氮素相对较高的安新桥和小杨家淀,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水中
—N逐渐降低,在8月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增高。这一现象一方面可能与水生植物的吸收有关,夏季是植物生长最快的季节,而
—N又是植物氮素营养代谢的第一步,一般认为,植物对
—N的吸收是主动过程,在细胞膜上存在着
的专性运输蛋白,借助质膜ATPase水解产生的质子驱动力将
—N 运入膜内(李春俭,2001);另一方面可能是夏季反硝化细菌活性较强,
—N发生了强烈的反硝化脱氮作用,因此,夏季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中
—N浓度会降低。
—N的变化与
—N相似,但峰值多出现在秋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白洋淀湖泊湿地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成分是
—N,所以总氮的变化特征与
—N一致。但在11月,各实验区总氮浓度都有所升高,特别是安新桥,其浓度为31.09mg/L,一方面可能由于高浓度的污水进入实验区,另一方面可能与温度降低、生物活性减弱、湿地对氮素的净化能力有所降低有关。
4.4.2.2 表层沉积物/土壤中全氮的时间变化
白洋淀湖泊湿地表层沉积物/土壤中氮素的分布不仅在空间上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在时间上湖心区、湖滨带和陆地区的变化趋势也一致。图4.27是白洋淀湖泊湿地实验区小杨家淀和王家寨表层沉积物/土壤中全氮的时间变化特征图。由图4.27可知,在植物生长期,白洋淀湖泊湿地实验区表层沉积物/土壤全氮含量逐渐减少,8月达到最低值,而后又开始累积,逐渐增加。
图4.27 白洋淀湖泊湿地实验区表层沉积物/土壤全氮的时间变化特征图
虽然在白洋淀湖泊湿地湖心区、湖滨带和陆地区沉积物/土壤全氮含量时间变化特征基本相同,但其全氮含量多少仍有不同。在白洋淀湖泊湿地中,由于湖心区常年淹水,沉积物中的物质转换过程相对单一,主要为厌氧生物的降解过程,所以其氮素的变化比较平稳,小杨家淀和王家寨湖心区沉积物全氮含量分别为0.22%~0.28%和0.29%~0.36%。湖滨带是水位频繁交替的区域,该区域水分充足、氧化还原条件适宜,是多种微生物大量聚集生长的区域,且芦苇生长旺盛,所以湖滨带沉积物/土壤中全氮的含量是整个白洋淀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变化最大、含量最低的区域。陆地区的氮素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残体的腐败降解,而氮素的输出也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与湖心区和湖滨带相比,其周围环境的交换过程相对较少,因此陆地区土壤全氮的含量最高,与白洋淀湖泊湿地有机质的分布规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