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水文资源

1.3.5 水文资源

1.3.5.1 水文特征

据《白洋淀志》统计资料,淀内含水层为多结构含水岩系,岩性为一套灰黄、棕黄色黏土、亚黏土、亚砂土及灰黄色、棕黄色和黑色矿物松散层,常见不同程度的锈斑,灰绿色条带,斑块分布散钙,并有钙化层钙质结核,砂层叠加厚度由西北、西、西南向东南、东、东北逐渐变薄,层次由少变多,砂层厚度由40m逐渐变薄到30m,砂层粒度变化为粗中砂~细中砂~细砂。据统计,淀区地下水一般平均埋深为2.71m,但由于区域内地下水补充量和开采量的变化,淀区内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1985年白洋淀干涸后,地下水严重下降,再加上受高阳、蠡县、清苑漏斗影响,淀南、寨里、三台一带形成地下水漏斗。1988年重新蓄水后,淀周边地下水位明显上升,但由于淀南雁翎油田对深层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当年地下水埋深达8.7m。

由于白洋淀水资源量紧缺、水体水质难以满足用水需求,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则基本上依靠地下水。据《2017年河北省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2017年河北全省总供水量181.56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59.47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115.92亿m3,地下水占比约为63.85%;2017年年末,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为17.47m,与上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21m。另外,有研究资料表明,淀内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发生改变,原本为丰水期由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双向转化关系,如今已经完全转变为淀内蓄水单向渗漏补给地下水。白洋淀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华北平原之上。近年来白洋淀地下水位埋深持续增大,形成了一系列的“地下漏斗”,地下水流场由天然状态逐渐发展为非稳定状态(王青等,2013;邱琳,2017;艾慧等,2018)。地下水的过度攫取改变了产汇流条件,使得入淀水量进一步减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白洋淀水面水位的下降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由于白洋淀特殊的浅碟状地貌,淀内水面浅显且宽阔,再加之淀内种植有大面积的芦苇,使得水体的消耗量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淀区每年计苇田蒸发量在内的天然蒸发量达1102mm,为区域内年均降水量的2.1倍,相当于1.8亿m3的水量(邱琳,2017)。

综上分析,淀区内的水文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渗漏、淀内蒸发、淀内水位下降、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的改变,这些都将对淀区内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3.5.2 淀内蓄水量

白洋淀曾一度遭受干淀的境遇,自1919年淀内有水位记载以来,年内会全年出现干淀的年份共19年,其中1983—1987年连续5年干淀,1984—1986年淀内完全干涸(邱琳,2017)。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北省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白洋淀淀区的生态用水,主要通过人工调水补给等措施缓解白洋淀内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996—2019年,国家、河北省、保定市先后实施29次应急调水“济淀”,2004年2月16日至7月15日,“引岳济淀”补水工程实施,入淀水量达1.6亿m3;2006年11月24日至2007年3月5日,“引黄济淀”补水工程首次实施,1.0001亿m3黄河水补入淀内;2018年4—6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首次正式向北方进行生态补水,济淀水量约为1亿m3,此次南水北调正常放水,加上保定两大水库的补水,白洋淀入淀补水量达10年来最大规模。如图1.3所示,2010—2017年,白洋淀内蓄水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中2013年年末,需水量达4.33亿m3,为1997年以来冬季水量最高值。截至2019年2月1日,淀区水位达到7.35m,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域面积达303km2,为历年同期最大;白洋淀补水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埋深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回升0.96m,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也重现水波荡漾的景象。淀区冬季水位提升,对提高淀区内水质质量、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图1.3 白洋淀年末蓄水量年际变化图(2010—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