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的重生——文艺复兴
15世纪末的意大利迎来了文化艺术发展的巅峰,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米兰就是艺术的天堂。对于艺术的发展,罗马教廷的态度十分开明,鼓励艺术家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他们以能购买到艺术家的作品而感到自豪。不过他们对宗教主题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推崇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并认为中世纪是一种倒退。
在许多艺术家中,一位年轻的画家拉斐尔十分受欢迎,不论是教皇还是贵族富豪都很喜欢找他画画。拉斐尔最擅长画圣母像,此外他还是个极易相处的人。
拉斐尔在来到佛罗伦萨之前,就开始接受绘画教育了,他的父亲乔万尼是个画家,虽然不怎么出名,但却很早就发现了拉斐尔的绘画天赋。很快,乔万尼便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继续担任拉斐尔的绘画老师,就为他找了一位名师——佩鲁吉诺。
1504年,拉斐尔创作了一幅作品,即《圣母的婚礼》。这幅画意味着拉斐尔已经超越了佩鲁吉诺。渐渐地,拉斐尔的名气便传到了教皇的耳中。拉斐尔因此得到了为教堂藏经楼制作设计图的工作,他的草图受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称赞。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在佛罗伦萨就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名声最大。
米开朗琪罗的著名作品《大卫》是雕塑,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绘画作品以男性为主。有时,米开朗琪罗也选择女性进行绘画,但那些女性通常都是成熟的,具有一定的男性气质,不会表现出妩媚之感。
达·芬奇的绘画风格与米开朗琪罗正好相反,他不仅是个全才式的天才,他的人物像总是落脚于体现微妙情感的韵味上,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就是最典型的体现。
在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可谓是各有千秋,虽然是同行,但却算不上冤家。对不同风格,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但人们总会把两人放在一起对比,不少年轻的画家来到佛罗伦萨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之间选择一个,并拜师其门下。拉斐尔在初来乍到之时,便对这两位大家分别抛出了橄榄枝。达·芬奇很喜欢拉斐尔这个礼貌英俊的年轻人,便教给他许多绘画技巧。
达·芬奇是个很喜欢享受富贵生活的人,既讲究养生,是个素食主义者,还总穿着华丽的衣服。而米开朗琪罗则过着苦行僧式的日子。
拉斐尔的声名鹊起打破了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并立的局面,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又多了一种选择,他们更喜欢找拉斐尔画画,就连教皇也不例外。拉斐尔不仅年轻英俊,为人亲和,画画的速度也很快,短时间内就能交给顾客一幅成品。
相比之下,米开朗琪罗就成了一个怪脾气的完美主义者。米开朗琪罗一旦开始创作,就会进入一种不眠不休的状态中,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至于达·芬奇,他的绘画速度非常缓慢,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未完成的半成品。比如《蒙娜丽莎》这幅传世名作,达·芬奇就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创作。
文艺复兴虽然是打着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进行了创新,这个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虽然许多画家的绘画主题依旧是宗教人物,比如拉斐尔所擅长的圣母画像,但这些画像都忽视了宗教主题,而是集中于展现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