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的出现——启蒙运动

新思潮的出现——启蒙运动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之中,其中心便是法国,这场以崇拜理性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在欧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就连腓特烈二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这样的君主也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声称自己是国家公仆。启蒙运动中涌现了许多思想家,例如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人还是死对头。

伏尔泰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他想朝着文艺方向发展。但身为法律公证人的父亲却希望伏尔泰能成为法官。按照父亲的要求,伏尔泰只好去攻读法律。没过多久,伏尔泰就对父亲说,他还是想学习文学。这下,伏尔泰便被送到了荷兰,在那里担任法国大使秘书。不安分的伏尔泰很快闹出了桃色新闻,就在他准备与心爱的姑娘私奔之时,父亲突然出现,并把他带回了法国。

回到法国的伏尔泰依旧不安分,这一次他得罪了摄政王,被流放到苏里。两年后,伏尔泰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伏尔泰再次因为写讽刺文章而得罪了摄政王,这让摄政王忍无可忍,最关键的是他竟无从反驳伏尔泰的讽刺。

【巴士底狱】

法王查理五世下令建造,最初为防范英国人进攻的军事城堡,后演变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的象征。

伏尔泰在巴士底狱的日子过得十分潇洒,他所需要的物品会被无限制地送入巴士底狱,例如书籍、香水等。除了写作外,伏尔泰还会用和犯人们玩游戏打发时间,有时也会和政府官员共同进餐。

很快,伏尔泰便出狱了。他所创作的戏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一出乱伦剧,巴黎人把它看成了一出讽刺摄政王的戏剧,认为俄狄浦斯就是摄政王,那个乱伦的女人就是摄政王的女儿。人们对《俄狄浦斯》热捧,让伏尔泰赚了个盆满钵满。

伏尔泰拿着这些钱投资,变得更加富有。变成富翁的伏尔泰变得慷慨大方起来,结交了许多朋友。志得意满的伏尔泰在参加一次宴会时,得罪了一个贵族。他再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并被流放到英国。

在英国的三年,让伏尔泰大开眼界。伏尔泰学习了英文后,便开始阅读英国的经典著作。伏尔泰还利用闲暇时间,在英国进行了一番考察,了解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和习俗以及一些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新思想。伏尔泰把在英国的所见所思写成了一本书《哲学通信》,这本书在法国出版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并成为抨击法国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

最让伏尔泰感到吃惊的是牛顿的葬礼。在法国,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享有国葬的规格。但牛顿这样一个平民物理学家却在死后以国葬规格出殡,这是莫大的荣誉,也是英国崇尚真理的风气使然。

后来,伏尔泰虽然回到了法国,但却因为作品饱受迫害。不得已,伏尔泰只好隐居。伏尔泰还曾去过普鲁士,不过在他与腓特烈二世的关系破裂后,便离开了普鲁士,在法国与瑞士的边境定居下来,并继续创作,揭发天主教会的种种罪行。84岁时,伏尔泰回到了巴黎,并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此时启蒙运动在法国已经发展得声势浩大。

与伏尔泰同时代的卢梭也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但他的人生经历却要坎坷得多。卢梭出生于一个经济贫困的家庭,没有接受完整的系统教育,所掌握的知识完全依靠自学。

在伏尔泰名声大振之际,卢梭虽然是巴黎的名人,但远比不上伏尔泰的名气。卢梭给伏尔泰寄去了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希望能得到伏尔泰的赞赏。但伏尔泰的回信却让他很愤怒。

伏尔泰在回信中说:“先生,读了您的文章后,我突然有冲动想四肢爬行走路,但我已经直立行走六十多年了,根本不习惯四肢爬行。”这是伏尔泰惯有的幽默,他在临终前的交代也是如此幽默:“我死后,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另一半埋在外面。”这样,伏尔泰死后就能多出一个选择。如果上帝原谅他抨击教会,他就上天堂,如果不被原谅,他就从棺材的另一边溜走。

卢梭无法理解伏尔泰的幽默,反而觉得伏尔泰是在讽刺他的观点。在信件的末尾处,伏尔泰劝他多外出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有利于健康。这样寻常的关心之词,在卢梭的眼中变成了嘲笑,就是因为身体不好,才写不好文章。

卢梭把这种不满发泄到了回信中,而且表达得很直白。伏尔泰看到回信后,十分生气,他只是开开玩笑而已。就这样,伏尔泰和卢梭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在伏尔泰看来,卢梭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可卢梭眼中的伏尔泰是个不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人。

《论戏剧的信》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伏尔泰的反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卢梭,主要论证戏剧是无用的。可伏尔泰偏偏喜爱写戏剧,这不是明摆着找碴儿吗。伏尔泰立刻提笔批评卢梭。从此之后,伏尔泰和卢梭就杠上了,每天都在文章中攻击对方的观点和思想,后来甚至发展成人身攻击。伏尔泰说卢梭是个私生活混乱且不知羞耻的人,卢梭则说伏尔泰的人品有问题。

卢梭的主要著作之一《忏悔录》就是在伏尔泰的刺激下写的。当时伏尔泰写文章说卢梭不仅滥情,还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把亲生骨肉送到育婴堂。为了不让伏尔泰从私生活上诋毁自己,卢梭只好用写《忏悔录》的方式堵住悠悠众口。

当日内瓦剧院因意外着火被焚毁时,伏尔泰发表了一篇文章,指责卢梭就是纵火犯,卢梭用这种方式反对戏剧文化。卢梭表面虽然不理睬,但暗地里却向朋友抱怨,说伏尔泰的怪罪让人觉得滑稽。

除了伏尔泰和卢梭外,狄德罗在法国的影响力也不小。狄德罗的代表作是《百科全书》,这是一本介绍了各种知识的书籍,包括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由于语言通俗易懂,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

最初狄德罗只是想翻译英国的《百科全书》,但又觉得英国版的《百科全书》不怎么好,就向出版社建议,亲自编纂一套《百科全书》。

卢梭也曾参与到《百科全书》的编纂中,那时他与狄德罗的关系很不错。在狄德罗被捕入狱时,卢梭还为他求情,甚至愿意和狄德罗一起坐牢。但不久后,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开始恶化。

卢梭与狄德罗的决裂是因为有关《私生子》的争辩。《私生子》是狄德罗的一部戏剧作品,这部作品承袭了狄德罗一贯的文风,以唯理性为主题,是一部没有艺术价值,却很严肃的戏剧。这次争辩后,卢梭与狄德罗就彻底决裂了,卢梭不再属于百科全书派(推崇唯理性和科学至上)。

狄德罗与伏尔泰的关系也不怎么好。伏尔泰曾怂恿一个人指责狄德罗为挣钱而向出版社卑躬屈膝。这让狄德罗倍感侮辱。

晚年时期的卢梭开始了隐居生活,但他的性格却变得疑神疑鬼,总怀疑会被人出卖给政府和教会。卢梭曾在英国受到休谟的照顾,但多疑的卢梭却怀疑休谟和伏尔泰是一伙儿的,会让他身败名裂。本来好心的休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自然很生气。伏尔泰得知后,显得很淡然,他早就知道,卢梭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不会有朋友。1767年,卢梭在英国得罪了许多人后,只能回到法国。

1778年7月2日,卢梭去世了。同年的2月10日,伏尔泰也在巴黎去世了。不过伏尔泰幸运得多,他去世前,事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是在巴黎人的追捧中离世的。

伏尔泰和卢梭的去世已经是18世纪末期了,这个时候启蒙运动已经深入法国各个角落,人们开始期盼着革命的到来,希望能改变目前的状况。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伏尔泰和卢梭等人被革命党人当作了精神领袖,他们觉得伏尔泰和卢梭的灵柩应该被请入先贤祠。在革命党人抬着这两人的灵柩前往先贤祠时,法王路易十六正被关押在监狱中。就这样,伏尔泰和卢梭这对冤家,在死后成了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