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皮球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威廉曾在1871年的加冕仪式上提到了德意志统一的三个重要人物,即罗恩、毛奇和俾斯麦。这三个人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具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
普鲁士能统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在当时真的是个奇迹。与意大利不同,普鲁士在欧洲属于一个强国,如果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无异于如虎添翼,势必影响欧洲其他强国的利益。但普鲁士就是在欧洲强国的注视中,统一了德意志。这得益于俾斯麦高明的外交手段,他是个把外交玩到了艺术高度的政治家。在英国有一种夸人的方式,当称赞一个人灵敏且警惕性高时,人们就会说他是个站在皮球上的人。站在皮球上是个高难度的动作,一般人可做不来。
1815年,俾斯麦出生了,他的父亲费迪南德一听说生了个儿子,十分高兴,甚至还登报报喜,毕竟费迪南德此时已经43岁了。
8岁时,俾斯麦被送入了一所新教学校学习。俾斯麦很喜欢学校所开设的击剑、游泳和体操训练等课程,对文化课却不怎么上心。在学校所给出的评价中,俾斯麦还是个很容易发火的人,比较容易情绪化。
12岁时,俾斯麦来到了一个新学校。虽然在这所学校,俾斯麦依旧无法融入到同学们之间,但却开始努力学习文化课,尤其是语言类的学习,此外俾斯麦还对历史很有兴趣。
17岁不到时,俾斯麦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
毕业后,俾斯麦因为染上了赌瘾,欠下了许多债务,便只能回到家乡。在俾斯麦的家乡,他有一处庄园,但他自己却很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便再次回到柏林从政。这一次,俾斯麦时来运转了,他在33岁时,成了柏林议员。
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后,他的弟弟威廉亲王成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继位后,便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却对这项任命十分不满,并未接受。一段时间后,威廉一世统治下的普鲁士矛盾重重,他便只能请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的首相兼外交大臣。
几日后,作为首相的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了演说:“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无法解决重大问题,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得到解决。”从此以后,俾斯麦便有了铁血宰相这个称号。成为首相后,俾斯麦便开始策划着如何让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与意大利统一一样,普鲁士同样面临着奥地利这个绊脚石。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有能力统一德意志的国家,但在统一的问题上,却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吞并奥地利,把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中。第二种方式便是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吞并其他的小公国,建立一个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和威廉一世选择了第二种统一的方式,不仅容易实现,更重要的是这样更容易掩人耳目,在欧洲,英法等国是不可能允许普鲁士把奥地利吞并掉,那样就会出现一个更强大的帝国,会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对于奥地利这个障碍,俾斯麦并未马上着手解决,而是选择和奥地利联手,从丹麦手中夺回了两个小公国。这场普丹战争就是小打小闹,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丹麦的失败。俾斯麦完全可以选择不和奥地利联手,依照普鲁士的实力,绝对能从丹麦手中夺走这两个小公国,就连把丹麦灭掉这个能力也是有的。但俾斯麦的目的并不是丹麦,也不是那两个小公国,而是让奥地利挑起战争。在普丹战争结束后,普奥两国在分赃时,俾斯麦留下了富庶的地区,给奥地利的土地却只是一些贫瘠狭小之地。这让奥地利十分不满,不过俾斯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与此同时,俾斯麦还在四处打点,防止普奥战争爆发后,英国和法国介入其中。在确保英法两国中立的前提下,普鲁士还拉上了意大利,让意大利同时打响独立战争,从而牵制住一部分奥地利兵力。1866年6月,威廉一世宣布对奥地利作战,借口便是奥地利毁约。
普奥战争对普鲁士来说,胜利基本在望。奥地利虽然还站在强国的行列中,但已经很勉强了,是个外强中干的国家,根本无法与作为后起之秀的普鲁士相比。这场战争体现了“兵贵神速”的战术。与奥地利相比,普鲁士的铁路线可以帮助其尽快完成军队调动。奥地利在调集军队时,普鲁士已经摆好阵形了。
击败奥地利的消息传到普鲁士后,许多俾斯麦的反对者纷纷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就连自由党人也开始敬佩起这个保守的政治家。普奥战争的胜利让许多怀揣着统一德意志梦想的人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连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也是如此。
许多人开始劝威廉一世乘胜追击,干脆吞并奥地利得了。威廉一世也蠢蠢欲动,毕竟奥地利看起来那么不堪一击。关键时刻,俾斯麦是冷静的,他以自杀的方式成功阻止了威廉一世吞并奥地利的企图。这倒不是因为俾斯麦小看普鲁士的实力,他知道普鲁士有能力吞并奥地利,但却不能这么做,这样会引来英法等国的反对。最后,普奥战争以《布拉格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眼里,普鲁士好像并未从普奥战争中捞到什么好处,就连所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也对奥地利十分宽容。但俾斯麦却通过这场战争,让奥地利从德意志统一进程中彻底出局,这下有能力使德意志统一的就只剩下普鲁士了。
这样一来,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的道路上面临的障碍只剩下法国了,只要能从法国手中夺回南德诸邦的控制权,那么俾斯麦就算成功了。
普鲁士用了几年的时间做了战前准备工作。但想要发动战争,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1870年,机会来了。拿破仑三世和威廉一世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出现了矛盾,这本是一起普通的外交事务,但在俾斯麦得知后,就开始不普通起来。在威廉一世的默许下,俾斯麦给拿破仑三世发去了一封能轻易挑起对方怒火的电文。发完电文后,俾斯麦以斗牛士自比,还说这封电文就是一块红布,至于拿破仑三世就是高卢牛了,只能被俾斯麦耍着玩。
俾斯麦等了一天的时间,终于等来了想要的结果,拿破仑三世宣布对普鲁士作战。普奥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便开始在欧洲寻找盟友。此时,拿破仑三世才有了不对头的感觉,他根本找不到盟友。在此之前,俾斯麦已经和英国达成了协议,英国的态度只能是中立。至于俄国,沙皇正在为改革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掺和西欧这档子事。
在色当战役中,普鲁士不仅打败了法军,还擒获了拿破仑三世。几天后,拿破仑三世宣布退位,他所创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也覆灭了。普鲁士的军队势如破竹地来到了凡尔赛宫,并在这里举行了阅兵式,一洗拿破仑曾击败普鲁士的耻辱。就在凡尔赛宫,法国国王的居住地,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让俾斯麦成了风靡欧洲的名人,风头甚至盖过了皇帝威廉一世。但威廉一世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说俾斯麦是千里马,那威廉一世就是当之无愧的伯乐。但在1888年,俾斯麦的伯乐去世了。
威廉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继位。但就在腓特烈三世熟悉皇帝业务的过程中,他不幸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最后死在了病床上,只当了99天的皇帝。
腓特烈三世去世后,他的儿子威廉二世继位,年仅29岁。威廉二世是个热血青年,通过他尊称祖父威廉一世为威廉大帝这件事情,就可以想见他是个多么热血的人。这位热血皇帝继位后,开始致力于与俾斯麦做斗争,最后逼得俾斯麦主动辞职。后来,威廉二世安排列奥·冯·卡普里维接替俾斯麦的位子。对于这项任命,卡普里维并没什么高兴的,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如俾斯麦适合:“俾斯麦能同时让五个球不落地,但我却两个都保证不了。”
俾斯麦的辞职在德意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电报、信件和鲜花纷至沓来,面对这么多人的关注,俾斯麦苦涩不已:“这是一级国葬。”
1898年,正在海上度假的威廉二世接到了俾斯麦去世的消息,便下令为俾斯麦举行国葬。但国葬并未举行,俾斯麦早就选好了长眠之地,他的墓志铭也让威廉二世深感刺眼,他的墓碑上刻着:“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实德国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