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教廷权威——宗教改革

挑战教廷权威——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威登堡大学出现了一份名为《九十五条论纲》的布告,这是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所写。该事件意味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作为欧洲的官方宗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廷和教皇掌握了大量的权力。但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以及黑死病的肆虐,人们开始对基督教产生了怀疑,不再坚信上帝会保佑他们这些信徒。这时,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教皇依旧在以赎罪券的名义征收大量的赋税。这样一来,德意志的教徒更加不满。

作为宗教界的领袖人物,路德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路德的父亲是工业发展的受益者,他在工业发展的浪潮下成了一名矿工,并努力成了一个小矿主,还担任起了城市议会会员。与所有发家致富的人们一样,老路德希望路德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把路德送到了大城市的学校。

路德在家里的生活状况虽然不错,但毕竟没法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勤工俭学的路德组织了一个唱诗班。路德的唱诗班会在富人吃饭时唱圣诗,在富人们用餐完毕后,路德和小伙伴就可以得到一些食物,运气好的话还能得到额外的收入。

后来,路德便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一所大学学习法律。老路德希望儿子能顺利毕业,并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让老路德没想到的是,路德居然擅自做主,选择到修道院中当修士。

路德的这个决定源于一场暴风雪。路德曾遭遇过一场大风雪,在他濒临死亡时,他开始向上帝祈祷,如果他能免于死亡,就会成为一个修士。死里逃生的路德履行了诺言,真的放弃了学业,到修道院去当修士。

路德在修道院的表现十分优秀,很快便被提升为教父。但路德却并不满意,他觉得自己一直没有得到上帝的怜悯。路德把这种困惑告诉了院长,院长建议他去学习神学。

学习神学的过程对路德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接触到了一种与修道院不同的神学理论,让他对基督教和上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也越来越反对教廷和教皇对基督教和上帝的把控。在路德看来,基督徒想要获得救赎,只要忠诚于上帝就可以了,没必要通过教廷。路德甚至认为,教廷对《圣经》的解释,完全曲解了上帝的意思。与其听教皇的讲解,倒不如直接阅读《圣经》。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为了修建大教堂,便用赎罪券搜刮财富。教皇告诉所有的基督徒,想要赎罪就必须购买赎罪券,不然就无法进入天堂。

路德对赎罪券提出了质疑,并揭露赎罪券是教皇用上帝的名义进行的买卖行为,是对上帝的侮辱。次年,路德参加了一个教士会议。在会议上他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路德越发觉得宗教改革的必要,便成立了更正教会,正式提出宗教改革,并因此成功吸引了罗马教廷的注意。

路德很快便被教皇传去问话。按照路德的提议,宗教改革是让信众直接向上帝祈祷和忏悔,那么问题来了,教廷怎么办,让教皇身处何地?教皇命令路德放弃宗教改革,但却遭到了路德的拒绝。

教皇立刻下令把路德驱逐出教会,并公开表示路德是异端分子,到处散播蛊惑人心的邪说。路德的反击策略是煽动民众支持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势头越来越大,逐渐扩展到德国的大部分地区。

渐渐地,路德就发现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许多农民选择了起义。路德虽然想对基督教进行改革,但却并未想过使用暴力的手段。后来,许多起义的农民被教皇派兵镇压后,路德越发不支持这种暴力的方式。

在德意志出现的宗教改革只是开端,后来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蔓延。宗教改革后的教廷不再独揽大权,教皇的奢侈日子也到头了。欧洲的人们不仅获得了思想解放,还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宽容的宗教氛围。按照路德的建议,基督徒不仅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不必拘泥于教皇的解释,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至于那些烦琐的宗教礼拜仪式也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洗礼和圣体圣事。对于教士而言,不必再过禁欲主义的日子,可以结婚。

宗教改革后期,一位名叫约翰·加尔文的人取代了马丁·路德的地位。他在巴黎长大,并学习了神学和法律,他所出版的《基督教原理》,后来成了宗教改革的理论依据。由于加尔文所提出的改革方案被视作邪说,教廷把他驱逐出教会。自那以后,加尔文便开始了逃亡生活,直到在瑞士的日内瓦落脚。

在日内瓦,加尔文并未闲着,他到处宣扬宗教改革。日内瓦的教会在加尔文的治理下,成了宗教改革的典范,同时也是新教的中心。此外,加尔文还得到了许多工商业者的支持。这与加尔文所倡导的教义密切相关,加尔文认为每个基督徒的义务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努力工作,而不是把命运交给上帝决定。

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把他所倡导的教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对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许多教徒的心中,加尔文无异于新时代的教皇,而日内瓦则被看作是新教的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