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的凌晨时分,德国突然进攻波兰。与装备优良的德军相比,波兰显然不是德国的对手。很快,德国的空军就消灭了波兰空军。陆地上的战况更为惨烈,波兰人除了要提防空中德军的轰炸外,还得面对德军的坦克。此时的波兰人开始寄希望于法国的增援,他们相信法国人不会任由德国这样肆虐,但他们没有等来法国的军队。
希特勒在闪击波兰之前,找了许多借口,但依旧引起了英法等国的警惕,法国立刻开始向马其诺防线增兵。马其诺防线是法国人专门针对德国而修建的,每年法国政府都会划拨大量资金修缮这条防线,这条防线在当时可谓是铜墙铁壁。
就在英法联军聚集在马其诺防线,准备与德军干场硬仗时,德军却绕过了马其诺防线,从卢森堡的阿登森林穿越过来,迅速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从背后打了英法联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此之前,英法两国虽然也想到了阿登这个薄弱环节,但考虑到阿登的地形不利于坦克通行,便没有在此地派重兵把守。
为了保存实力,英法联军只能不停地撤退,直到敦刻尔克这个靠近英国的港口城市。英国政府立刻开始组织跨海撤退行动,把所能用上的一切船只都派到了敦刻尔克,不论是军用的舰船,还是民用的木船,只要能在水上漂就行。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撤退,一共有33.5万人通过这次行动撤退到英国。人虽然撤到了较为安全的地方,但英国所支援的重型武器装备,例如坦克、飞机、汽车等都滞留在法国,成了希特勒的战利品。
法国的沦陷对于希特勒来说,是重大的胜利,占领西欧对于他来说,已如探囊取物般了。希特勒希望英国能像荷兰等国那样,乖乖缴械投降。但希特勒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英国,此时英国的首相是刚刚上任的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是个经历过战火的贵族子弟。在丘吉尔21岁时,他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古巴,参与了西班牙和古巴的战争。四年后,丘吉尔再次以记者的身份到南非参与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这次,丘吉尔被布尔人俘虏了。布尔人在丘吉尔的身上搜到了武器,便以此为由拒绝释放丘吉尔。几个月后,丘吉尔便开始计划越狱,在一个英国人的帮助下,丘吉尔成功了,并因此获得了不小的名气。1900年3月,丘吉尔回到了英国。
进入政坛后,丘吉尔成了一名保守党议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英国海军在攻占达达尼尔海峡时,不仅失败了,而且损失巨大。而批准这个作战计划的人正是丘吉尔,丘吉尔因此被免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事业一下子跌入谷底。
1917年,丘吉尔的事业迎来了转机,他被任命为军需大臣。在丘吉尔任职期间,英国坦克、飞机等军备的生产规模都被迅速扩大。
一战结束后,大部分英国人都觉得不会再爆发战争,就开始着手准备裁军。但丘吉尔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德国就是欧洲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发。在议会中,丘吉尔以此为由反对裁军,甚至还鼓励盟友法国加强戒备。丘吉尔的这种提议在当时的英国是不被欢迎的,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直到二战爆发后,丘吉尔才进入内阁,再次成了海军大臣。
1940年5月8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提出了辞职,他卸任前向国王推荐了丘吉尔。丘吉尔成为首相后,通过演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争取胜利,不论付出多少代价,也要获得胜利,没有胜利我们就无法生存。”丘吉尔的这番演讲在下议院获得了全部支持。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丘吉尔便亲自到法国去游说,希望法国能坚守住,但法国政府已经投降了。丘吉尔只能和已经被贬职的主战将军戴高乐合作。1940年6月17日,戴高乐秘密前往英国。6月28日,丘吉尔宣布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代表。此外,丘吉尔还允许戴高乐的法国部队停留在英国。
很快,希特勒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从9月份开始,英国领空经常会出现德军的飞机。丘吉尔派出英国空军进行拦截。
不过,英国也并未一味地防守,还派出空军去轰炸德国。这下,把希特勒彻底惹恼了。希特勒立刻下令轰炸伦敦,之后的57天内,英国伦敦每天都要被德国的飞机轰炸。1941年10月12日,希特勒遭遇了空战失败,他只能暂时放弃入侵英国。
在丘吉尔看来,仅靠英国和法国的实力,是无法击败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的,他便开始努力寻求盟友,希望能把美国拉到欧洲的战场上。当然如果再拉上苏联就更好了,苏联可以在东线拖住德国。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为英国争取到了苏联这个盟友。这次,希特勒依旧选择了速战速决的策略,猝不及防的苏联人当时根本没想到战火会烧到自己的国家。
苏联人被迫参战。这场保卫战,苏联人打得十分辛苦,德军步步紧逼,已经深入苏联腹地。
1941年12月7日,日军轰炸了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美国宣布参加战争。这对斯大林来说,可是个好消息,这样他就能把防备日本的部分部队调遣到西线对付德军,因为日军此时正在太平洋全力以赴地和美国打仗,威胁不到苏联边境的安全。
苏联的寒冬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的,擅长闪击战的德军并没有准备过冬衣物,就来攻打苏联,结果到了冬天也没攻克莫斯科。在苏联的冰天雪地里,许多德国士兵虽然没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但却死在了严寒中。
1942年6月28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了。这场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为反法西斯同盟赢得了优势,德军也因此栽了大跟头,丧失了先前的优势。历史证明,苏联这块寒冷之地是不能随意深入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和法国皇帝拿破仑都在这里失败过。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召开。在会议上,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经过商议决定在欧洲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从西线进攻德军,缓解红军在东线的压力。这次行动被称为“霸王行动”,也就是诺曼底登陆。
按照作战计划,美国的空军会先进行轰炸,轰炸的重点是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运输通道,这样德军就无法迅速增援。轰炸过后,盟军开始登陆诺曼底。最终,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4月12日,就在柏林会战打响之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了。希特勒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兴奋,认为转败为胜的时机到了。但美国却并未因此退出战争,副总统杜鲁门迅速完成了就职仪式。四天后,柏林会战开始了。
随着反法西斯盟军的逼近,希特勒渐渐变得绝望起来,但他并不想投降,他下令,让柏林14岁以上的男性都参与到保卫柏林的战斗中。4月28日,希特勒开始准备后事。他和情妇爱娃·布劳恩举行了结婚仪式。两天后,希特勒开枪自杀了,爱娃则服毒自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