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断头台——法国大革命

忙碌的断头台——法国大革命

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砍断路易十六脖子的断头刀是三角形的,这种三角形的刀比直刀更容易切下脑袋。改良过的断头刀不仅效率高,还能让死刑犯更快死亡。改造断头刀的人便是路易十六自己,他是个对机械十分有兴趣的国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有一天会被送上断头台。

临死前的路易十六表现得十分从容,他脱下外衣后,向人群交代道,希望能饶过时刻陪伴他的宫廷牧师。就连路易十六的临终遗言都显得非常宽容,没有一丝怨毒,他说自己是无辜的,但他选择宽恕敌人。

路易十六虽然是欧洲第二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但他却不像英王查理一世那样想要实施独裁统治。相反,他是一个愿意实施改革,减轻穷人负担的国王,他建造了许多慈善机构,帮助穷人摆脱困境。路易十六的性格虽然显得软弱,但却很善良。

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反倒更像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法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专制,他打仗和建造凡尔赛宫所花费的金钱几乎掏空了国库。到了路易十五继位,他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样的国王,能指望他干什么,他只会风花雪月地享受。

路易十六登上王位时,只有20岁,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只能成为祖父路易十五的继承人。有这样一个败家祖父,再加上一个败家老婆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变成了一个负债国王。王后玛丽虽然是个热情奔放好相处的女人,但却很喜欢奢侈的生活,她喜欢名贵的珠宝和衣服,还有赌博的习惯。

到了1789年,债台高筑的路易十六只能选择召开三级会议,此时三级会议已经有多年没有召开了。路易十六希望通过三级会议增加税收,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法国民众对三级会议同样抱着很大的希望,他们希望三级会议能解决法国的专制主义,制定新的税收和司法制度。为此,人们还写了6万多份陈情书。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三级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三个阶层,即教士、贵族和市民。三级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

5月5日,三级会议正式开始。路易十六的表现让人们十分失望,路易十六只是陈述他的财政困难,对法国民众所渴望的政治体制改革绝口不提。作为市民的代表则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削减国王的权力,让三级会议变成国民议会。第二,不再以等级划分表决权,而是按照出席会议人数进行表决。

路易十六被这两个要求气坏了,他想要派兵抓捕提出要求的市民代表,但却被巴黎民众和近卫军吓住了,不敢轻举妄动。很快,路易十六便开始搞小动作,他不仅暗自调动军队,还撤掉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的职务。这些小动作被巴黎民众看在眼里,他们对路易十六失望极了,失望过后便是愤怒。

1789年7月12日,巴黎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第二天,巴黎民众中出了一个名叫德姆兰的年轻人,他提起了一百多年前的针对新教徒的血腥镇压,最后他号召人们拿起武器和专制主义做斗争。德姆兰的这番话轻易地挑起了巴黎民众的怒火,人们纷纷闯进武器库寻找弹药和枪支,直接和来自德国、瑞士的雇佣兵打了起来。这些国王的雇佣兵被打得连连败退,仅仅一个晚上,巴黎群众就占领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

7月14日,巴黎民众涌到巴士底狱附近,他们的目标就是攻克这座具有专制象征意义的监狱。巴士底狱最初的作用是军事城堡,围墙很厚,是易守难攻之地。不过愤怒中的巴黎民众根本顾不上这些,他们听说巴士底狱里有许多武器,最重要的是里面驻扎有国王的军队。

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守在巴士底狱的士兵立刻开火。这时,起义军才意识到,想要攻克巴士底狱,就必须借助大炮。起义军找来了一门炮火猛烈的大炮和炮手。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只能选择投降。

巴士底狱被攻克的消息立刻在法国传播开了,法国人开始以巴黎起义军为榜样,建立了国民自卫军。这时,国王只好向巴黎民众低头,并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性。制宪议会很快就通过《人权宣言》向欧洲所有国家宣布了平等和自由的原则。1790年6月,制宪议会再次抛出一个重磅炸弹,废除了贵族的头衔和所享有的权利。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在逃出巴黎时被抓住。路易十六被关进了监狱,这时他才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并发出了“伏尔泰、卢梭使法国灭亡”的感叹。就在路易十六读书时,起义军的领袖们正在商量着如何处理国王。

许多人都觉得路易十六逃跑是为了避免改革,根本不打算放弃手中的权力,于是在激进领袖的建议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因为向奥地利国王透露军事机密而被判处死刑,并在同年9月被处死,临死前她曾嘱咐儿子不要报仇。这位年仅8岁的小王子则被囚禁起来,两年后死在监狱中。

路易十六死后,法国的统治者变成了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的领袖大多数是激进分子,在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后,依旧卖力地清除国民公会(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中的吉伦特派,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马拉。

在群众的心中,马拉是个称职的革命家,颇受爱戴。但马拉掌握大权后却杀死了不少反对者,只要有人反对他,他就会想办法把对方的名字添到死亡名单上。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就是被马拉害死的,因为拉瓦锡批评了马拉所支持的“燃素论”,从而遭到了马拉的记恨。

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人暗杀。杀死马拉的是名女子,她叫夏洛蒂·科黛。科黛认为马拉就是个刽子手,把许多人送上了断头台,她觉得只要马拉活着,法国就永远得不到安宁,他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杀更多的人。

科黛带着这种想法来到了巴黎。到达巴黎后,科黛便到处打听马拉的住处。到了7月13日这一天,这是她来到巴黎的第三天,她买了一把小刀,然后来到了马拉的住处。当时的马拉正告病在家,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只有浸泡在含草药的水中才能得到缓解。

科黛的到来引起了马拉情人西蒙妮的警惕,她拒绝让科黛进门。前两次,科黛都自觉离开了。但第三次,科黛说什么也不走了,反而和西蒙妮发生了争吵。两人的争吵声惊动了正在泡澡的马拉。马拉一听说科黛带着吉伦特派的情报,就立刻放科黛进来。

马拉记下了科黛所呈报的吉伦特派的名字,然后随口说了句:“几天后,这些人都会被送上断头台。”这句话立刻让紧张的科黛意识到,面前这个男人是个大魔头,她拿出了小刀,迅速地刺入马拉的胸膛。马拉甚至来不及反应就死了。

杀死马拉后的科黛显得很平静,她没有逃走,而是一边看着西蒙妮哭泣,一边等着被逮捕。科黛被关进了监狱,许多雅各宾派的政要听说马拉被刺杀的消息后,立刻到监狱中去见科黛,想要看看杀死马拉的到底是何方神圣。但这些人却只看到了一个神色正常的年轻女子。

最初,雅各宾派猜测科黛可能是吉伦特派派来的杀手。但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科黛与吉伦特派没有任何关系。科黛随身携带的物品也很平常,有出生证、旅行证和手表。还有针线,这是科黛特意为自己准备的,防止在被抓捕时扯破衣服。

在审判过程中,科黛也表现得非常平静。在被问到杀人动机时,科黛回答说:“为了共和国的安宁。”当法官质疑她是个老练的杀手时,科黛立刻反驳,她觉得自己被侮辱了。

马拉的死直接导致了雅各宾派恐怖政策的实施。成千上万人都被送上了断头台,就连罗伯斯庇尔本人也被送上断头台。罗伯斯庇尔死后,热月党人(反对雅各宾派的人)推翻了国民公会,成立了督政府,法国政局开始变得稳定起来。不久之后,一个青年将军拿破仑·波拿巴脱颖而出,推翻了督政府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