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预警方法研究

1.经济预警方法研究

(1)国外经济预警方法的研究

近代的经济预警研究是从20 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7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编制了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简称DI)系统;美国商务部编制了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系统,用于综合多指标信息。1937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在密契尔和伯恩斯的领导下,详细研究了近500 项经济指标,利用时差变动关系,选择了21 个指标构成超前指标;还进行了利用经济指标判断衰退结束转折时间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波动是一个在宏观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逐步“扩散”的过程。1950年,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统计学家穆尔(Geoffreg H.Moore)对30年代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将其中21 个指标分成先行、同步和滞后三类,采用了新的多指标信息综合方法——扩散指数(DI)。80年代后,西方监测预警分析出现国际化趋势:1979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与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一个“国际经济指标系统”(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dicators System),用以监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景气变动,后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立了20 多个国家的先行指标体系,来监测成员国的经济动向。

始于20 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标志着经济预警系统研究逐步走向成熟。1961年,美国商务部正式在其刊物《经济循环发展》上以数据和图表两种形式呈现宏观景气动向,标志着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已从民间研究走向官方实际应用。1961年穆尔和希斯金(Julius Shiskin)提出了综合指数法(Composite Index);1967年法国政府使用“景气政策信号制度”;1968年日本企划厅使用“日本景气警告指数”;1970年原联邦德国也由国会专家委员会编制了类似的警告指数。随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出现国际化趋势:1979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与美国的国防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指标系统”(IEI),用以监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 个国家,即G7)的景气变动。此后,一些国际性组织或国家与地区也陆续开展了景气预警的研究,如OECD、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印度、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省、香港地区,都将景气预警纳入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支持基础。

关于金融预警,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 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2)国内经济预警方法的研究

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起始于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引进西方的经济周期理论为主,并着重分析我国经济波动原因。主要的结果包括:研究了我国经济循环波动的长度;研究了我国循环波动的原因;此后迅速转向经济波动预警理论与实证的研究。1984年我国出现了投资失控、消费膨胀等问题,我国加快了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控、提前报警的研究。国家级的研究例如1987年由国家经委委托吉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进行的“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和预测”;研究规模较大的还有国家科委 1987年课题“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动态分析与宏观调节问题探讨”。该阶段的经济预警的理论构造为追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方法上引入动态变化的增长率指标。

198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宏观经济监测与分析研究组选取13 个先行指标、13 个一致指标和9 个滞后指标,并运用DI 方法,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了预警分析。同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监测课题组设计了六组综合监测预警指数,并把指数的运行区间划分为五个灯区,显示经济循环波动过程中的冷热状态。1990年,毕大川、刘树成主编出版了《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一书,这是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从理论到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部专著;1992年,张厚泽主编并出版了《中国经济波动与监测预警》;同年顾海兵等出版了《中国工农业经济预警》一书。

饶勋乾(2015)在回顾金融脆弱性理论和金融脆弱性指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数,并结合中国的实践进行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1年以来大约有近30%的月份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指数处于警戒线上。金融脆弱性指数受货币因素影响较大,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应重点关注货币供应量和房地产市场波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预警监测体系及构建科学的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林啸(2015)认为构建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作用也十分有必要。本书将分析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从抑制游离资产、健全组织架构、构建预警管理系统指标、研发预警系统、收集预警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透明化的管理系统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饶勋乾(2015)基于货币危机压力指数构建综合压力指数。通过选取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144 个月度的数据,对综合压力指数的波动趋势进行分析,对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做了一种新的尝试。张西栓和郭艳艳(2017)对目前国内外主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综述。结合区域金融和宏观经济发展新特点,分析了传统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缺陷,建立基于大数据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和主要构成,并论述了基于大数据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原则、基本构成和过程。张凌和倪国爱(2016)认为我国面临经济增速下行条件下由于房地产持续低迷、不良贷款增加、股市波动以及金融开放等因素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必须构建超前、合理、信息充分、国际趋同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金融稳定指数,同时也应从信用评价、宏微观审慎监管、风险防范和预警信息共享等多方面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郭秀秀(2017)对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模型以及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分别对区域金融风险成因、来源及传导路径进行了分析。孙晓宁(2017)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阐述了现代金融危机理论。其次,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综述性分析,并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研究危机对我国的传染效应。

应用实践与技术层面,淄博银监分局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课题组(2015)通过建立区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构建了“三级预警”模式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较好地实现了风险的梯次预警管理。该系统将大量区域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和银行业微观指标纳入其中,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优化设定预警指标的组合权重,以期达到宏观、微观预警指标兼顾,主、客观赋权统一的目的。运用该系统,对S 省Z 市A、B 两区县近四年的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剖析了该市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从区域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两个维度,提出风险化解路径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为Z 市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解决方案。吴田(2015)将风险信号灯等级法加以修改完善,并与时间序列ARMA模型、灰色预测理论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过往年份风险水平,还能够对未来金融风险进行连续预测,旨在防范危机发生,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有效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沈悦和张澄(2015)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共六大类24 个预警指标。通过研究1995—2014年的经济数据,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并根据2014年的经济数据对2015年的金融安全运行态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15年整体态势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其中汇率波动风险预警子系统、国际环境风险预警子系统和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预警子系统处于警戒状态,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稳定运行有一定的影响。吴宜勇等(2016)以中国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把不可观测的金融风险转化为连续的金融压力指数;进而基于MSBVAR 模型考察金融风险的区制变换及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压力指数值较大时期对应高风险区制;金融风险与CPI、M2/GDP、出口/进口、国房开发指数呈同向变化,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呈反向变化;状态转移平滑概率图提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有较大概率出现高金融风险。林宇等(2016)引入自适应合成抽样方法(adaptive synthetic sampling approach,ADASYN)和逐级优化递减欠采样方法(optimization of decreasing reduction,ODR)分别克服SMOTE 在生成新样本中的盲目性和在处理对象上的局限性,进而与SVM 相结合,构造出改进SVM。王新霞等(2016)设计了涵盖能源金融风险系统特征的预警指标体系,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 神经网络法,建立了更完善、适应性更强的能源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对预警指标权重的赋值比较合理,预警指标临界值的划分有效,预警结果准确度较高,计算所得2015年我国不同能源行业的金融风险水平符合实际情况。该文所构建的能源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可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的信息。付君实(2017)探索切合中国金融市场实际的极端风险预警模型,认为准确预测和防范极端金融风险,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书选择沪深300 指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模型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综合基于危机时期与EVT 的两种状态指标界定了分析方法。